锐评|“私房手作”不是“三无”的挡箭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孙延安

2023-11-01 20:15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图源网络截图

近些年,“私房手作”食品悄然热销。这些个体制作的食品大多宣称纯手工、无公害。然而,部分消费者的反馈却是质量良莠不齐,至于安全卫生也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了。

“私房手作”食品的火爆,背后是社交平台的强连接作用。“夹心爆浆,奶香网红,声控治愈”“吃上一次就欲罢不能”……如此噱头十足的标签,让“私房手作”甫一上线,就备受追捧。蛋糕、点心、牛肉干、辣椒酱……有了短视频平台的加持,美食博主的推介,加之微信群、朋友圈扩散式传播,不少“私房手作”成了网红。

“互联网+食品”新业态方兴未艾,火热之余乱象也不少。以“私房手作”为例,之所以获得很多消费者青睐,很大程度就在于个性化、高品质,比“流水线食品”更精致、更健康。一些卖家恰恰抓住了这种心理,假“手工”之名,行“伪劣”之实。比如,有的甜点号称“口感新鲜、品质优良”,闻起来却有股塑料味;有的罐头宣称包装严实,然而罐口根本没封严;有的卖家信誓旦旦商品符合质量标准,收货后却被发现是“三无”产品……面对质疑,一些卖家玩起了“躲猫猫”,道歉却拒不承认问题,还动辄将顾客拉黑。

如此肆无忌惮,主要因为监管不赶趟,没有足够的惩罚机制。所谓“私厨美食”,大都出自家庭式小作坊,脱离食品监制体系,质量安全很难保障。此外,销售还常处于灰色地带,一旦跳脱平台私聊交易,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

手作食品不是“三无”产品的挡箭牌,其生产销售更不应是法外之地。“食”字,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良”,食品安全考验良心,更需要法律和监管充分规制。新版《食品安全法》虽然对通过平台网购食品有了明晰的处罚规定,但对“私房手作”食品仍需进一步深化细则,监管执法部门也要善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倒逼商家遵规守矩,拧紧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阀”。

“手工”承载着现代人对远去的田园生活的美好想象,消费者偏好手工食品无妨,但也要理性谨慎,切忌听啥信啥,擦亮双眼,确保安全,才能更好感受“私房手作”所传递的情怀和满足。


编辑:孙延安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