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强制扫码被判赔5000元,法治要对霸蛮说不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3-11-21 18:22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时下,“扫码关注”逐渐在日常消费中成为“单选题”,不扫码点不了菜等现象随处可见。近日,北京三中院通报了一起强制扫码典型案例,明确认定商家此举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并判商家赔偿消费者5000元,引发广泛关注。

“法者,所以定分止争。”根据法院判决,强制扫码的违法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先扫码、后点餐,该行为构成变相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其二,对于未经明确授权而收集或超范围收集的个人信息,服务结束后商家仍然拒绝删除;其三,获取个人信息的具体范围、过程和方式,未明确告知消费者。可见,强制扫码非小事,除了给消费者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已然触碰到隐私和权利保护的边界。往小里说,一次关注之后,消费者就会频繁收到各种营销推文,导致信息冗余;往大里看,一旦性别、手机号、生日甚至身份证等个人隐私被索取,极有可能流落到第三方平台,埋下个人信息被泄露、贩卖、滥用等极大安全隐患。

事实上,对于此类侵权行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早已明令禁止。《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只不过,面对随处可见的“霸王条款”,大家一般也懒得较真儿,“民不举、官不究”慢慢也助长了漠视心理。此番该消费者一纸诉状将商家告到法院,鲜明的维权意识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普法课,值得点赞。

商家强制扫码,背后离不开利益驱使。显而易见,扫码点餐可以减少人工成本,同时实现定向“圈粉”,有利于后续“流量”变现。此外,在“数据即资产”的今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对商家而言更是一座富矿,当来客数据形成规模效应,便可对潜在消费者构建用户画像,为后续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等商业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诚然,互联网时代,经营者开展数字化服务是大势所趋,但绝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利为代价。不管大小企业,在探索数字化转型之时,尤须恪守法律底线,尊重消费者意愿,维护消费者权益,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清理强制扫码乱象只是刚刚开始。法律不惯着霸蛮,消费者也不妨多些较真精神,用行动,让我们的消费环境更安心顺心。


编辑:雨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