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要览|伦理学篇:理性分析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伦理问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龙倩 郭清香

2020-12-29 07:08 语音播报

学习

理性分析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生命伦理、公共伦理问题

作为社会道德传播者、建设者和守护者的伦理学人,积极从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层面执笔发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入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理性分析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生命伦理、公共伦理等问题。

生命伦理问题是新冠肺炎防控中最初也是最本源的问题。伦理学者首先对人类滥食野生动物进行了道德反思,认为滥食“野味”已经从人的“需求”范围,进入到无限膨胀的“欲求”程度,因此是不道德的。

有学者指出,人类与野生动物共生共荣、应属“同类”,人类要负有道德责任,因此应遵循生态整体性、生态公正性及辩证生态主义的道德原则。

新冠病毒对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给人生选择及应对思维带来了重大挑战。对此,有学者提出,疫情之后应对生死进行反思,对失去的生命进行哀悼和缅怀,生者则应痛定思痛,向死而生。

有学者对“尽一切可能挽救生命”的生命至上中国模式与群体免疫的经济优先西方模式进行了伦理辨析,认为中国模式依据实事,坚持科学;国家动员,整体推动;价值支持,有效控制;敬天爱人,尊道贵德;全球合作,命运与共。而群体免疫本身是个伪命题,违反人道主义和人权,是听天由命的传统、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尔萨斯主义人口论的复活,是功利主义的精明算计,违反人性和基本道德。

在这场新冠病毒肆虐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有社会成员都被卷入其中,对其积极防控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必须承担的公共伦理责任。有学者认为,为有效预防与遏止重大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在道德实践上,我们应当始终坚持野生动物禁食、生命安全至上、心理健康疏导、网络安全有序、法律应急兜底等应对原则。

此外,在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伦理学者对后疫情时代的伦理与道德也进行了反思与重构。

反思伦理道德新发展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有学者指出,这些变化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的变化,也包括对道德问题和伦理难题认识方式和角度的变化。伦理道德领域呈现出老传统与新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相互冲突、融合、激荡的局面。

因此在新的时代,制定适应新的社会结构、新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伦理道德文化发展战略,需要更新已有的理论框架,更改寻常的思维惯性,从现实出发,与各学科广泛交流对话,并把这一战略放在全球化进程中加以考虑。

有学者从适应性看待道德的变化,认为道德是一种“隐秩序”,是一种嵌入性适应。道德适应以关心人的道德需求为第一要义,以寻找新的社会共同德性为目标,以形成统一的道德默契为关键,冀望寻求自我与他者的平衡点,使道德主体完成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之间的身份转换和价值重建。

有学者从“学科危机感”、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关系及新文明构建与文化自觉三方面来分析中国伦理学的危机与生机。面对新的变化,有学者则对伦理学的学科定位进行了反思,指出伦理学不仅是关于“道德”的学问,更是关于“情理”的学问。通情理,而后可以立规,有规而后人有可循,人有可循然后有德,人人有德然后社会有序,社会有序然后人群有和。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积极回应时代重大关切

2020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逐步深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体系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和前沿问题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有学者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特性,指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机构的创建和讲义、大纲、教材的编写独树一帜;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术导向、学术范式、学术线索的把握自成一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立场、话语权力、话语力量的确证自成一格。

有学者指出,从价值论切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之维,书写“做中国伦理学”的价值方案,是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思路。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内在地蕴含着三种书写方式: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生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演变史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史。前两种方式回归学术,后一种则面向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特质,有学者指出主要在于以实践的方式把握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和以规范伦理学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对此,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深层次、大空间和长尺度的视角来把握时代的伦理问题,认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人类的基本社会结构没有变、人类对积极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并认为此视角有助于增强人们面临焦虑和恐慌时的定力与底气。

(作者分别为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


编辑:袁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