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9 10:56
“双减”政策落地的首个学期临近期末,回望整个学期,作业减少,不上培训班,孩子们的时间并没荒废,课后服务时段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有了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时间;有了开拓视野、展示自我的舞台;有了接触更广阔知识、培养兴趣的平台……学校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11月,“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第二次全市基础教育校长大会召开,全面打造2.0升级版课后服务,强化体育、补足劳动教育,推动课后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强不强”。课后服务2.0,将持续增强校园的吸引力,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想留在校园里。
羊坊店中心小学 课后服务冰壶课程。
“双减”与“双增”
“双减”并非简单减法。
10月底,在教育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说,在落实“双减”的同时,教育部也在推动“双增”:增加学生体育、艺术、户外运动和劳动的机会;增加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机会。
新学期之初,在部署全市“双减”工作时,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也鼓励中小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防止变成“小胖墩”“小眼镜”。
如同“双减”不是简单减法一样,“双增”也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活动时间抻长。
9月以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建立“双减”校内工作大检查机制,到全市300余所学校实地检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能够按照要求开展课后服务,全面启动课业答疑辅导,组织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活动,但也发现部分学校仍存在机械落实、内容单一、学生可选择性不强等问题。此类问题的存在,甚至让部分学生和家长失去了对“课后服务”的兴趣。
升级“课后服务”,提升校园吸引力,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双减”与“双增”真正落到实处。
“要从源头保证算式的结果是增量。”海淀区教委新闻发言人屠永永说,海淀区是北京中小学规模最大的区,“双减”实施后,海淀区鼓励学校积极开设特色体育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段间的衔接,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如今,海淀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的课表越来越丰富——
放学后,登上舞台演一部话剧;或是在校园里种豆种瓜;或是踏上球场,与全区103所学校的足球小将一争高下……在课后服务时段,体育健康、劳动教育成了海淀中小学的“必修课”,除了校内的老师,校外的老师也来传艺……一个新的校园生态环境已初见端倪。
翠微小学的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体育传统游戏课程,不同年级的课程各有不同——一二年级学生踢毽子、跳皮筋,三四年级学生抖空竹、抢花炮,五六年级学生练武术、竹竿儿舞……学生们玩得欢,自然有兴趣参与。该校还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并开展“每月一主题体育竞赛”,引导家长在校外期间有目标、有内容地陪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水平。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举办了初中年级广播操比赛,德育老师、班主任、体育老师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学生们相互帮助、刻苦训练,不仅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意义。
大课间、体育社团、体育训练……模式虽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加强学生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本学期,海淀区还推出了一系列区级赛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竞技的舞台,还让他们懂得了胜不骄,败不馁,不抛弃,不放弃。2021年海淀区小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和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超级杯赛,带动中小学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校内选拔活动和班级足球联赛、足球社团活动、校足球队训练等。海淀教委给出漂亮的成绩单:区级足球比赛吸引了103所学校,其中小学65所、中学38所。该区一共组建了201支男女球队,3400余人进行了387场角逐。这个学期,各校的运动会上,孩子们全员上阵,跑步、跳远、足球、篮球、沙包、实心球……孩子们比得热闹,笑得开心,“通过班级、年级和校内的选拔竞赛,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屠永永说。
全校大扫除回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从校园中消失,如今,“双减”之后的课后服务时段,为补足“劳动教育”提供了可能。这不,每周全校大扫除又回来了。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课后三点半前的课堂教学阶段,劳动教育供给有限,更需要课后服务时段系统设计劳动教育内容,组织学生校内劳动实践活动。
“提升学校的吸引力,绝不是单纯地满足学生的愿望,一定要看愿望是否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屠永永说,海淀区教委明确,各校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将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通过劳动真正实现课业的减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定慧里小学的“慧劳课程”广受好评。每天课后三点半到五点半,该校给不同年级设定了不同的劳动目标:一年级的“小豆包”,在劳动中学自律,自己整理书包,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二年级要在劳动中学会担当,各班主任会组织学生打扫操场,分组打扫教室,布置黑板报;到了五年级,学生们要在劳动中学文化,学校请了老师教茶艺,从选茗、择水、烹茶技术到茶具艺术等,学生掌握了技术,学习了传统文化,老师还会倡议学生回家给长辈敬茶。
定慧里小学的老师在操场周边开辟了班级种植地、科学实验种植地和教师种植地,种植了数十种果树等植物。老师带领四年级的学生们了解植物的习性,学习种植的基本知识。不仅如此,校外也成了“课堂”。“双减”之后,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爱心服务活动、社会实践,让课后时间变得更充实有意义。
五年级学生关朋飞说:“我非常热爱志愿活动,因为能帮助我成长。”六年级学生姚惠雯在志愿活动感受里写到,“做志愿让我感受到了快乐,我们给老人带来了欢乐,让自然环境变得美好。作为一名小志愿者,我也要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一点快乐。”
交大附小则将每周五设立为劳动日,每天三点半到四点半期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校园生活技能、安全技能、果园劳动、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桶前值守等丰富的活动,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找到活儿干,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学校食堂,低年级的“小帮厨”学习分餐,高年级的“小师傅”择菜、洗菜。食堂负责人赵世友笑着说,食堂就是孩子们的实践基地,孩子们自己动手,有模有样。有六年级的学生参加完劳动主动说:“体会到了食堂叔叔阿姨的不容易,一定要珍惜粮食。”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依托“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园艺驿站,每周三、四、五,为各年级学生分时段开设有趣的园艺课。田园之中,挥洒汗水,城市里长大的学生也能识五谷、辨花草。
对照课后服务时段劳动教育的定位和培养路径,海淀区教委还对各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要求学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价促改革的目的。屠永永透露,将专门出台《海淀区中小学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通知》,紧密结合海淀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时段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
海淀学区教辅中心全体干部教师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开设了纸艺、编织、彩绘、缝纫、模型等十余门课程。
校外老师择优进校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在《“双减”引发的新时期教育思考》一文中提到,“双减”政策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资本意图打造另一个体系,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受之裹挟、冲击,爱恨交织,剪不断、理还乱。开展“双减”工作,就是要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拨乱反正,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校外资源,海淀区教委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分拣法则”。其中一条是“择优进校”,补充校内课后服务力量。“在课后服务时间引入校外辅导机构和社会资源,不仅丰富校内课程供给,还可以适当减轻在职教师工作压力。”屠永永说,“无论是人还是课,进校园前都要经过考核,择优录取。”
为了选出“金凤凰”,海淀区教委今年暑假期间就开始发力,通过内部挖潜,统筹各所属中小学,挖掘了254个外聘教师岗位需求以及200个课后服务教师岗位需求。随后,区教委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面向教培机构转岗人员举办线上招聘会7场,职业指导直播课1期,招聘会截至目前发布岗位信息1656个(含30个学校事业编制岗位),储备岗位800余个。积极跟踪回访61名教培行业转岗求职人员,目前4人已就业,为求职人员开展转岗择业职业指导,为33名求职者推荐匹配了合适的岗位。既对接校外培训机构稳岗援企,又补充了各学校课后服务教师资源。海淀教委还积极探索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转型,通过购买服务,指导学校择优引入优质课程资源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
例如中关村三小就与新东方等机构开展合作,培训机构和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今年31岁的赵文钊是一位培训机构老师,本学期他定期进校教《木作与雕塑》。教室里,刨子、锉刀、砂纸一应俱全,小“木匠”们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动手搞创作。
赵文钊说,和校外授课不同,校内授课是大班制,不仅要教手艺,更要关注学生们的纪律,不能影响其他班级授课。“我还会根据校内课程的进度,把课本知识融入实际情景中。比如数学课讲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点时,我会带着大家做竹蜻蜓。”
类似的新课程,在该校一至三年级的54个教学班都有,创享美术、硬笔书法、飞阅环游记、传统文化素养、逻辑推理游戏、数独魔方、运动体适能……
校内的老师会听校外老师的课,提建议也取经。中关村三小一位老师直言,校外的老师在专业性上更有特长,也有更开阔的眼界,这些都值得学习。但到校内授课,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教师,都必须有门槛,有考核,保证课堂质量。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该校还会请学生给课程和老师打分,“课程吸引人,老师教得好,家长和学生自然会选择留在校园里。”
“公益超市”为家长解忧
优质资源单位也被邀请加入。海淀区教委通过挖掘教育资源,搭建各学区共享资源体系——学区建立共享平台,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各学区负责搭建共享资源体系、专门资源微信群和资源“自选超市”,形成《学校课后服务资源手册》,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菜单,方便学校与机构自主对接。例如青龙桥学区已经为农大附小对接周边优质资源单位开展“五育课程”框架下的“农和讲堂”、社团、兴趣小组等课后服务输出。
与此同时,新东方、学而思、高思、作业帮、高途、豆神6家机构作为第一批进校园的机构,提供线上线下优质课程。
除了引优,海淀区还打出一套组合拳,创新服务模式,在行业内部建立起“一家出现‘爆雷’、全体协助解困”的互助机制,化解单体可能面临的集中挤兑风险。
培训机构如果“爆雷”,对于家长来说,先期购买的课时就会出现“兑课难”的问题。海淀区依托互助机制,搭建学科类培训兑换课“公益超市”,以化解有证的“爆雷”机构兑课难矛盾。屠永永解释,海淀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牵头,发挥行业公益互助作用,号召头部机构免费提供线上学科类、素质类课程,搭建“公益超市”。主要工作团队由头部机构派人组成,也是“联队”。“换课平台和快递服务也都是不同企业免费提供。”屠永永说。
“超市”里,已经上线的课程类资源包括新东方、高思、学而思、童程童美、核桃编程、网易有道、清北网校、简单科技、高途、作业帮、中公、豆神美育、光明美术13家机构580门课程。可兑换的商品类资源、物品类资源已有5567件,包括学习用具、正式出版物等。截至11月底,“公益超市”已经成功实现兑换课1864班次,兑换课金额超过152万元。
海淀区教委明确,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等价兑换的原则,聚焦接诉即办和来访登记家长,逐一了解其基本情况及转课意向,引导学生家长在“公益超市”开展免费兑换课。
家长的难题解决了,对学校的信任、对校内教育的信心自然增强了。
“双减”落地百日,海淀各校组织了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们说,“双减”以来,运动锻炼、劳动体验、师生交往、课程资源和生活经历都多了起来。在屠永永看来,这“五多”是对校园吸引力最好的肯定,“希望通过课后服务能在校园概括出一套可推广、可持续的‘吸引力法则’,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想留在校园里,让家长们真心觉得把孩子留在校园放心、划算。”
热点回应
未来如何提升校园吸引力
海淀区教委:将努力做好三个“进一步”,即进一步优化统筹“课内课后”安排;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的方式。以学生成长的需求,带动学校课程供给和管理的升级。在家长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问卷调查的形式,在了解“双减”工作实施现状的同时,掌握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而升级迭代课后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继续升级
老师负担是否会加重
海淀区教委:按照“学校组织、社会支持、学生自愿”原则,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家长配合、学生协助的多元服务主体,共同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对服务过程和服务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内外劳动实践的机会。
首师大附小校长宋继东:在提供孩子们喜欢的丰富课程的同时,学校的管理也面临着挑战。学校采取了弹性上下班机制,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老师尽可能在第一时段完成作业的指导工作,正常上下班。其他学科的老师负责第二时段。如果老师晚下班,第二天也可以晚上班,全天在校时间调整为9时30分至18时。
农大附中汽课后服务车模拟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