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972年《上海公报》谈判内幕
《新中国外交谈判》 | 作者 陈敦德

2019-02-28 14:52

深读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作为中美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中美长达22年隔绝状态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也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形势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尼克松总统1972年的访华之行,堪称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尼克松访华时最重要的会谈,当然是与毛泽东的一小时零五分钟的最高级会晤。但毛泽东对尼克松说,我跟你只谈哲学,其他具体问题要与周恩来谈。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的会谈是一个层次,这是两国首脑人物的总会谈。姬鹏飞外长与罗杰斯国务卿会谈是第二个层次,具体商讨促进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第三个层次是基辛格与中国副外长乔冠华起草公报的会谈,其间一波三折,千回百转,终于柳暗花明。

周恩来和尼克松夫妇在人民大会堂

就台湾问题唇枪舌战

基辛格与乔冠华在钓鱼台一座小楼里进行关键谈判。台湾问题是会谈中最棘手的问题。基辛格与乔冠华逐字逐句研究公报的每一句话,分歧还很大。基乔会谈的第三天,2月24日,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两人针锋相对,争吵激烈。乔冠华提出的中国方案中,美国观点是“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基辛格拒绝了:“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把撤军说成一个目标。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撤军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及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美国无条件的撤军。”乔冠华坚持道。

“这样做会破坏整个关系,美国公众与社会舆论决不会答应的。”基辛格毫不相让。

第四天的基乔会谈,两人内心都在着急,都在设法向对方施加压力。到了下午,在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之后,两人再碰头,都拿出了新方案,都作了让步。

会谈取得了突破,尼克松、周恩来也进来参加了半小时谈判。

尼克松坦率地在会谈中对周恩来摆出了自己的难处。他说:“如果公报在台湾问题上措辞过于强硬,势必会在美国国内造成困难。我将受到国内各种各样亲台湾、反尼克松、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院外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交叉火力之拼命攻击……到时候,如果我不论是否由于这个具体问题而落选,我的继任者就可能无法继续发展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

周恩来表示可以考虑美方经过修正的论点。毛泽东也批准了。尼克松同意接受中方经过修正的论点。晚上的谈判十分顺利,只花了15分钟就解决台湾问题的措辞问题,行文如下: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至第五天凌晨两点,预定在上海签署的公报文本终于落实了!

美国务院横生枝节

公报大功告成,使尼克松飞往杭州时心情特别轻松愉快。2月26日专机飞抵杭州笕桥机场后,他下榻在毛泽东来杭州常住的刘庄宾馆里。

但是,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拿到了公报。他们看后,一路上嘀咕这份公报不理想。他们的不满是大有原因的。这次由国务卿罗杰斯带来中国的都是一些职业外交官,对草拟公报的过程他们都被排斥在外,本来就很有看法。到达杭州的当晚,罗杰斯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而交给总统一份材料,列举了国务院专家们对公报的一大堆意见,要进行修改。例如,有人对“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说这话说得太绝对了,或许还有一些中国人不这样认为呢(当然是指搞台湾独立运动的人)。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

看了这份材料,尼克松非常生气。他预见到关于国务院对美国所作让步不满的传闻有可能成为导火线。他也知道,在已经通知中国人说他同意公报以后,又要求重新讨论,出尔反尔,中国人将怎么看待他这个总统。

尼克松思忖良久,对基辛格说:“亨利,宴会后,你再找乔谈一谈。”

晚上10时20分,基乔两人再次会晤。基辛格说出了一番经过精心琢磨的话:“乔先生,在正常情况下,总统一拍板,公报就算妥了。但是这一次,如果我们仅仅宣布一些正式主张,还未能达到我们的全部目的。乔,我们需要动员公众舆论来支持我们的方针……”

“你拐了一个大弯子,是想说贵国务院对已经通过的公报文本有意见,要修改,是吗?”

“是的。是这个意思。”基辛格将尼克松的为难境地简述了一番,诚恳地说:“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

“上海公报”发布后台北震荡

乔冠华暂停了会谈,找周恩来总理请示。周恩来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又说:“我们也不能放弃应该坚持的原则。修改公报文本的事,还要请示主席。”

毛泽东听了汇报,口气十分坚决地回答:“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于是,基辛格与乔冠华在刘庄宾馆又开了一次夜车。凌晨2时许,另一个“最后”的公报文本终于完成了。在刘庄宾馆一个八角亭里,尼克松与周恩来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下午5时,在上海锦江饭店那个著名的大厅里,尼克松、周恩来率领的双方大队人马全部从杭州赶到。从全世界各地赶来的数百名记者将大厅挤得满满的,各种闪光灯一起闪亮。《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终于在这儿宣布诞生。

当晚在上海举行的庆祝宴会上,尼克松乘酒兴即席发挥,兴奋地说了一句十分敏感的话:“美国人民,要和中国人民一起,将世界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后来有挑剔的西方记者评述说,美国总统在鼓吹“美中”联合“主宰”世界。

“上海公报”发布当天晚上,台北震荡了。数百辆大卡车满载愤怒的人群涌上了台北街头游行,一直冲到市区北面美国大使馆大门前,鸡蛋、香蕉、石块扔向使馆的门窗,宣传车的高音喇叭播送的抗议声震耳欲聋。台北市民怒喊的口号,除了“打倒尼克松”等,竟然也有“打倒美帝国主义!”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