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19:46
为了纪念柏杨先生诞辰101周年,东方出版社近日推出《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全十册)精装典藏版,而这距离《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距完稿至今正好时隔20年。日前,柏杨夫人张香华接受本端记者专访,她说,柏杨生前希望的是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健康,让我们中国人受到世界的尊重。
记者:您曾将柏杨在历史方面的标志性作品《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曰》全部授权东方出版社出版,这幕后有什么故事?
张香华:东方出版社的编辑王莉莉女士从2005年就开始做柏杨先生图书的编辑,她非常敬仰柏杨先生。我们正式授权版权给东方出版社是在两年前。他们的团队在拿到版权后非常欣喜,莉莉说,“这是圆了自己16年来的一个梦。”
拿到版权后,东方出版社团队为了做这套书,兢兢业业,做了整整两年时间,经常节假日都不休息。在这部书的成型过程中,曾经两次对原已设计完的版式、封面,全部推倒重来。近期我也看到了成品的照片,可以说是最美的版本。
记者:关于《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成书过程,您作为见证者是否有一些难忘的瞬间?
张香华:难忘的很多。比如我读他的作品,觉得他应该是写得很快、很轻松。后来才发现他写作的速度很慢,苦心经营,重复修改,初稿和修订稿的日期相差很远。还有写作的时候,他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见《资治通鉴》,经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忽然惊醒。可以说,在柏杨的作品里,《资治通鉴》系列的写作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付出辛苦最多。
记者: 据您所知,编纂《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柏杨先生是如何解决并克服的?
张香华:最大的困难是古文难懂。难懂的第一个原因,是《资治通鉴》是用一千年前的古文写的,今天的人看来,文路混乱,而且前后颠倒。第二个难懂处是古人好引经据典。《资治通鉴》柏杨曾经看过很多遍,开始自信非常容易,结果发现难死人。要解决就只能亲自去查、去考证。然后古文的官名、地名附上今名,每十年的历史,柏杨都要亲自绘制一幅地图,以图片来印证历史事件。一个人完成这个工作量很艰难,柏杨也戏称译述《资治通鉴》是他的第二场牢狱生涯,书房变成囚房。
记者: 出版《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以纪念柏杨先生诞辰101周年,您有一种怎样特别的感受?
张香华:柏杨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他的出发点是对社会、对人的关怀;对当时中国人的可怜、可悯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他希望的,是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健康,让我们中国人受到世界的尊重,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尊严。因为他的爱心,他的期望,使他在作品里面保存了一些永恒的东西。希望读者能从柏杨的嬉笑怒骂下,理解柏杨的使命感,他浓烈的情感所反映出来的力量。
记者:2006年的时候,柏杨先生把他的文物文献资料(一共56箱、11745件)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这之后您来北京看过这些文物文献资料吗?至今想起那次捐赠,会有哪些深刻记忆?
张香华:因为身体和疫情原因后来一直没能有机会去看。
我们与周明(时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结识于1987年,此后的20余年,我们双方常有书信往来。后来周先生邀请我来现代文学馆参观,给我们开放了书库和手稿库,我看到后大为意外,里边的设备非常现代化,比如为了防止珍贵的纸质稿纸变形、发黄,里面的温度、湿度都有严格的掌握。回台后,我跟先生介绍,“现代文学馆是新开的一个馆,硬件设备,如温湿度控制系统都非常新颖,值得信任,又有国家的全力支持,馆藏与研究推广条件符合国际水准。”先生听了以后很高兴,跟我说:“那就决定把这些东西捐给现代文学馆吧。”之后我们几番商量,正式签定了一份捐赠协议。为了扩大影响,我们决定在台湾也举行一个捐赠仪式。
现在想起那次捐赠都不由感叹是我们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记者:迄今,柏杨先生作品在大陆出版情况能否介绍一下?
张香华:迄今为止,柏杨先生两千万字的文学、史学著作多数都在大陆出版过。
柏杨过去的著作为“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十年通鉴”,而今物换星移,未来对柏杨作品的关注,不妨放在他的历史、通鉴上。
柏杨在历史方面的标志性作品《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曰》已全部授权东方出版社出版。《资治通鉴》是中国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让中国古代1362年间的史迹,有条理分明地呈现。每一个想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的人,都绕不开《资治通鉴》。柏杨翻译《资治通鉴》,就是希望现代人能知道古代中华文化,思考古代中华文化。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柏杨《资治通鉴》系列作品的最后一作,凝结了柏杨以往所有的对《资治通鉴》倾注的心血。《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刚刚在东方出版社出版,也因之成为当代读者阅读、学习《资治通鉴》最便易的首选读本。
记者:您近日发声明称,2024年将停止出版《丑陋的中国人》,做出这个决定出于什么考虑?这本书迄今销量有过统计吗?
张香华:一本书的创作,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于当前的大陆发展来说,《丑陋的中国人》已经不适用了。
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矛头直指的,是当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官场,读这本书,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定要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储备。
柏杨生前说“当中国进步了,那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意思是说当中国人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封闭、保守、做事不实在的毛病里,我们就会有新的目标要追求,这本书就应该废掉。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在民进党无所不用一切方式辱华。此时更应该停止发行,才不会被民进党利用其书名来辱华。民进党当局在课纲中推行的“去中国化”,是在毁坏我们的民族。因为政治立场的坚定,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困难。
《丑陋的中国人》至少已经发行超过500万册,这还不算市面上的各种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