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16:06
9月27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数十位美术界专家学者与创作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现状与成就”“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发展”“艺术的人民性”等话题发言,探讨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对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作为学术主持,介绍了本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的举办情况。展览以400余件(组)美术作品,全景展现中国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生动刻画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热情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繁荣景象。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表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面呈现了当下中国美术界的整体面貌和综合创作实力,也是近10年来中国美术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美术创作中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总体有了很大的改善,作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能够在美术史上立得住,在人民心中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还有待更加丰富。”
“时代审美、中国视角赋予了此次展览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王平表示,展览以美术的方式记录时代、记录生活,不仅有许多作品聚焦重大事件,还有不少作品以普通大众为主角,传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从中可以看到当下美术创作者的精神风貌与艺术风采。
《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编辑室主任徐红梅说,展览是对新时代优秀美术作品的集中呈现,从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气象。“从目前的美术创作来看,‘史’的呈现比较多,‘诗’的境界和语言还不够。要进一步发挥中国文化抒情写意的传统,拓展现实主义叙事的新空间。”
“艺术的创造永远高于创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谈到,主题性美术创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态势,在欣喜地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不足,如部分创作者的造型基本功与历史上的名作相比不够扎实,还有的仅满足于对历史素材进行简单再现。“要提炼画面,在收集历史素材后从中萃取出思想内涵,才能让作品更加充实。静下心来沉住气,用动人心魄并发人深省的作品,去表现这个时代的脊梁,传递时代的新声,这是每一个画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