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9 18:25
从1982年到2022年,中国小剧场戏剧发展,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在中国戏剧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戏剧评论家杨乾武所言:“中国小剧场戏剧是中国戏剧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小剧场戏剧的发源地。北京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对全国小剧场戏剧乃至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同时,北京小剧场也是北京这座城市的一张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名片。多年来,在各种媒体的评选当中,“北京小剧场”都以其迷人的风采和魅力,被视为“北京N个不可替代”“爱上北京N个理由”的重要选项之一。
如今,无论是在戏剧创作人才和演出平台方面,还是在小剧场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北京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小剧场戏剧也成为“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剧场戏剧兼顾“探索”和市场
1982年9月,由林兆华导演的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首演,引起轰动。这出充满探索精神的作品,打破了“第四堵墙”,引发了中国戏剧的重大变革,开启了中国当代戏剧新天地。已故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当年为此写下剧评《<绝对信号>站住了》,刊发在《北京晚报》上,他写道:“《绝对信号》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中国因为有了《绝对信号》,终于汇入了世界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大潮。”在该剧的刺激下,中国小剧场戏剧迅速生长,并一度成为“实验戏剧”的代名词,引发中国戏剧从小剧场到大剧场都掀起了“探索”的热潮。
《绝对信号》剧照(苏德新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日益浓厚的商业环境下,北京小剧场戏剧还在艺术探索与市场反响之间寻找独特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孟京辉称得上是最早也最成功把小剧场戏剧的实验探索和商业市场结合在一起的导演。1999年,他和身为编剧的妻子廖一梅合力打造的《恋爱的犀牛》,首轮连演40场,场场爆满,成为中国第一部卖座的小剧场话剧。该剧至今已演出数千场。2008年,孟京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蜂巢剧场,多年来一直主要演出孟京辉戏剧作品。蜂巢剧场还开到了杭州和秦皇岛阿那亚,带动了当地的戏剧文化消费市场。
《恋爱的犀牛》剧照(李晏摄)
随着越来越多不同题材、风格的小剧场戏剧涌现,并且在艺术探索与商业市场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北京的小剧场不仅是戏剧人施展才华和创意的重要舞台,也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生活消费的新方式,尤其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欣赏戏剧,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小剧场丰富了北京舞台演出
“小剧场就像是把我们的创作思维撬开了一道缝,有一束光射了进来。”北京人艺学员班出身的傅维伯曾是《绝对信号》中的舞台监督,亲历了该剧创作和演出的全过程。该剧上演十年后,林兆华向北京人艺提出建立小剧场的倡议,傅维伯成为北京第一家小剧场——北京人艺小剧场的经理,并将其打造成为了北京乃至全国戏剧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一年演出场次最多时可达到283场。傅维伯后来调入中国国家话剧院之后,又成为了东方先锋剧场的经理。在他的努力下,东方先锋剧场成了可以和人艺小剧场匹敌的新地标,演出场次一年最多达到336场。
位于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里的鼓楼西剧场,则是北京民营小剧场的重要代表。这里曾是全总文工团的排练厅。2013年,从广州来到北京的李羊朵在朋友的介绍下走进这个小院,被其吸引并将其承包下来,花费重金进行重新装修改造,还引进了书店和咖啡馆,使其脱胎换骨变成一座崭新的小剧场。2014年4月25日开业的的鼓楼西剧场,很快就跻身成为最受大家喜爱的北京小剧场之一。从轰动的开业大戏《枕头人》,到之后一系列鼓楼西制作的戏剧,八年来,鼓楼西剧场已经成为“北京著名文艺地标”之一,鼓楼西出品的戏剧也陆续走进大剧场,走向全国演出市场。
从北京第一家小剧场北京人艺小剧场的诞生,到后来陆续诞生又消失的北剧场、木马剧场等民营小剧场,再到如今遍布京城的众多小剧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人艺小剧场、菊隐剧场、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国话先锋剧场、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以及鼓楼西剧场、中间剧场、蜂巢剧场、繁星戏剧村、超剧场、77剧场、蓬蒿剧场、西区剧场、小柯剧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南阳剧场等众多小剧场,都是小剧场戏剧重要的创作和演出平台。
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2021年,北京市全年营业性演出场馆达182家,小剧场占比45%,其活跃程度、艺术质量以及票房收益,都对北京整个演出市场有着极大贡献。
小剧场成为培养青年人才阵地
林兆华导演曾表示:“小剧场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它应该是给我们年轻的导演、演员提供创作条件的土壤,是戏剧新人的园地。小剧场应该成为发现人才、培养观众、促进评论队伍的一个阵地。而且小剧场投资小、探索性强,贴近观众,所以更能把戏剧的种子撒向民间。”
林兆华(前)、傅维伯(中)和童道明(后)合影(李晏摄)
2003年,林兆华导演倡导发起了“北京人艺青年处女作戏剧展”,让黄盈、顾雷、赵淼等一批年轻创作者崭露头角。孟京辉担任艺术总监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今年已是第15届,涌现出了李建军、邵泽辉、杨婷、陈明昊、王翀、李凝、孙晓星、丁一滕等新一代中国戏剧创作的骨干。2021年3月,鼓楼西戏剧携手大麦Mailive正式启动了“1+1青年导演戏剧制造计划”。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全新整修的国话智慧先锋剧场推出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上演了十二位年轻导演的新作。“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展演平台,也都为小剧场新人新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与过各种培养青年戏剧创作者平台建设的傅维伯表示:“想要培育和健全演出市场、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戏剧文化产业,一定要在年轻群体中培养他们对戏剧艺术的持续兴趣和爱好。”
正因为北京有着如此优渥的戏剧发展环境和培养戏剧人才的机制与平台,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满怀才华的年轻戏剧人从小剧场走进广大观众的视野,并走向更大的舞台。坚持纯粹艺术探索的李建军,长期致力于肢体戏剧创作的赵淼,沿着“新京味”方向创作“新国剧”的黄盈,古今中外兼顾、表导演并重的丁一滕,能编能导、填补“知识分子戏剧”空白的朱虹璇……近年来都从摸爬滚打锻炼多年的小剧场走向了大剧场,为“大戏看北京”献上了众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市场性的作品,也受到了全国戏剧观众和演出市场的欢迎。而小剧场,永远是他们出发的地方,也是他们继续前行的阵地。
专家观点
小剧场戏剧与观众对话直接而鲜活
小剧场戏剧是一种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戏剧。小剧场艺术的艺术家具有一种审美历险的锐气。小剧场戏剧本质上是“质朴”的戏剧。它为展现演员的精湛技艺、凸显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最好的氛围,同时又苛刻而严峻地锻炼着演员的表演技能。
小剧场戏剧作为与观众作“近距离对话”的戏剧,往往伴随着时代群众精神的热潮应运而生。它总是戏剧家们对时代责任感的反映,因而小剧场戏剧往往是对社会、对文化思潮和群众心潮最直接最鲜活的对话。
小剧场戏剧应该是更加多样化的戏剧。我希望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先驱和后来者,持着发展我国戏剧多样性的追求,通过自己的创作与实验,继续推动小剧场艺术的发展!
——徐晓钟(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