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身影感动你我的2020 | 基层工作者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视觉频道综合

2020-12-29 09:49 语音播报

视觉

编者的话

白驹过隙,又逢年末。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时光从未停留,它穿梭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穿梭在一排排的货架上,穿梭在急色匆匆的脚步间,穿梭在手触键盘按下的噼啪声里。这一年你肯定收获不少。哪些故事给你触动,哪些事件使你思考,哪些事故又给你留白?

我们抓不住任何一缕风,但能记录微风拂过树叶时的轻摇;我们远观朝霞与夕阳的绚烂,也能将大自然的野性永久定格;我们或许不能记忆每分每秒,然而却可以在一张张光影资料中回顾当时的感触,让自己与历史交汇,让记忆与时间独处。

2020,致敬基层工作者

有这样一群人,疫情发生初期,守在小区大门、胡同街口,事无巨细地测量体温、核验出入证;疫情紧急时,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定时分发生活必需品,每日敲门慰问;像医护工作者一样身穿防护服,参与核酸检测协助工作;常态化防控之余,又桶前值守、讲解指导垃圾分类;还出现在餐饮店面、单位食堂,倡导“光盘行动”……

他们始终守在基层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用心维护你我的周边环境。有时我们无法铭记每一位面孔,甚至觉得“千篇一律”,然而正是这些“芸芸众生”坚持守护,润物无声——他们是基层工作者。

社区防控:他们身份不同,标准却一致

从最高等级应急响应到常态化防控,北京市始终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坚持科学、精准、立体、全民、依法防控。万名社区(村)工作者,与市区下沉干部、社区党员、社区民警、物业工作人员、居民群众守望相助,以首善标准筑牢社区疫情防控“首道墙”。

“人防+技防”

社区书记受邀国务院发布会

石景山八角中里社区书记李美红“火”了。今年4月,她受邀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社区防控经验。

吴镝/摄 资料图 图文无关

李美红所在的石景山八角中里社区有2444户、7000余名居民。打年三十起,她就和社区工作者们脚不点地地摸排,建立起辖区住户信息台账。不仅靠敲门走访的“土”办法,八角中里社区还率先采用技术手段,安装智能人脸识别、测温系统,为居民办理电子出入证,大大提高管理水平。

方非/摄 资料图 图文无关

八角中里社区“人防+技防”的做法是全市社区防控的缩影,从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解析了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的防疫“密码”。

北京榜样谈抗疫

8名社区人员敲门5700多居民

2019年度北京榜样伊然,是昌平区龙泽园街道党工委委员,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其所在居委会有8名工作人员,疫情期间,他们敲门核实5700多名居民,办理出入证6274个,每天查验出入证2000多人次,有80对双楼长为157个单元消毒,登记返京人口近5000人。

与此同时,社区人员还照顾十几个孤寡老人,保障几十个高龄家庭日常生活,为几百位居家隔离人员取送快递。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有一天,对面的社区有一例确诊病例,那天伊然所在社区自诉发烧的电话就没断过。甚至有一名武汉籍居民给打来电话说自己发烧39℃并且已经瘫倒在社区门口。伊然和社区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将其护送至医院,最终诊断为肺炎而非新冠。

敲门成“暗号”

物业变“跑腿侠”一天送货千余件

年初疫情防控严格,快递难取给社区和居民带来不小困扰。朝阳区慈云寺北里凯德锦绣小区6名物业人员变身“跑腿侠”,接力快递小哥跑下“最后100米”。当时他们每天要送几十车,约700多个包裹,还有300多份外卖。

为避免接触,物业人员会将快递放在业主家门口,敲敲门便匆匆离开。这种特殊的方式成为双方“暗号”,一个多月来,这种“暗号”能传递两万多次。

“红衣敲门侠”上阵

五万慈善义工再返战场

6月北京新发地出现聚集性疫情,市慈善义工联合会号召首都慈善义工全面进入战时状态,五万人次慈善义工重返战疫战场,开展对确诊病例小区、大型农贸市场、学校、防疫站点的全面消杀工作。

新华社资料图

蓝天救援队、红箭救援队、巨匠救援队等多支队伍勇挑重任,背起几十斤的装备,在近四十度高温的炙烤下,仅四天就完成超百个场所的消杀任务。

家住门头沟石门营社区的王增华是小喇叭慈善义工服务队的老队员,配合社区开展“敲门行动”。每天爬楼排查登记社区居民的出行轨迹,统计与中高风险地区的接触情况。“有些上班的居民只能早晚排查,一栋楼五十六户,有时候需要爬几趟才能全部统计到位。晚上我们经常忙到晚上十点多,有时累得两条腿看见楼梯就打颤。”

12月,北京出现散发病例,顺义两社区升为中风险地区。12月28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顺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支现伟介绍,全区全员检测主动筛查。“三村一区”(高丽营镇张喜庄村、南法信镇西杜兰村、东海洪村,金马工业区)人员的核酸检测已全部完成,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全区大规模核酸检测取得重要进展,13个重点地区重点领域80万人核酸检测任务已完成,截至15时,已完成采样1207657人,已出结果901206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包括13616名服务保障人员在内的工作人员已投入到检测工作中。

垃圾分类:他们桶前值守,监督指导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要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在居住区设立“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垃圾分类指导员除了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还要指导居民正确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武亦彬/摄 资料图

城管进公园

为游客解答“怎么扔”

“五一”长假第一天,海淀城管执法局和甘家口街道执法队队员一起走进玉渊潭公园,重点对公园外无照经营、散发广告、黑导游以及公园内破坏树木、践踏绿地等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劝阻,同时对公园内实施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

公园里,垃圾桶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四种,工作人员不时巡查提示游客按要求分类投放。

“您好,我这个餐盒怎么扔?是可回收的吧?”一位拿着刚用完的塑料餐盒的游客正对着垃圾桶犹豫,看到正在执法检查的城管队员,就主动询问。“塑料餐盒属于其他垃圾,请您投放到这个垃圾箱里。”

“执法检查也是一种宣传。”

垃圾分类指导员不够怎么办?

这个小区“熟人”客串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常住人口达2100余万人的北京城来说,仅有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由于人手不够,只能一部分在桶站旁固定值守,大部分则进行流动值守、巡回值守。

新华社资料图

8月,位于东城区沙子口路的富莱茵花园小区因存在生活垃圾混投混扔违法行为被曝光。社区党组织立刻向小区全体党员发出“我是党员我带头、垃圾分类倡议书”,号召党员们争当垃圾分类监督者。仅一天时间,小区的党员、楼门组长、居民志愿者和青年社会工作者就组成三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

新华社资料图

新华社资料图

其中,由50余名党员组成的“垃圾分类党员先锋队”,两人一组,每组值守2个小时,全天无缝衔接负责盯桶。由16名居民志愿者、楼门组长组成的“垃圾分类1+1共建小分队”,负责每天在小区巡查,发现问题,随时反馈。“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3名共青团员除了盯桶外,还要带动小区的青年团员回到社区报到,补充到垃圾分类盯桶的队伍中。

21天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这个小区居民、物业、社区全出动

通州区北苑街道通过在广通小区推出垃圾分类“21天养成计划”,紧紧依靠居民、物业和社区分工合作,短短21天,小区垃圾分类逐渐步入正轨,居民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均达90%。

白继开/摄 资料图

“撤桶并站”后,垃圾桶的数量虽然减少,但也得有人负责“盯桶”。物业经理魏恺忺自己率先套上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绿袖标:“这事不能一上来就推给小区的保洁、保安等基层服务人员,必须管理层带头上岗做表率。”垃圾分类在小区实施的第一个月,魏恺忺整月都没回过家。

白继开/摄 资料图

光靠物业的力量,没有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很难持续,只有把居民发动起来才有利于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为此,社区党总支书记登门请来30位小区热心志愿者“出山”,请大家下楼、入户,为小区的垃圾分类“分忧解难”。

考虑到小区有四五百间出租房,社区党总支书记又主动联系中介公司,甚至将垃圾分类的内容写入租房合同中。有了责任书的约束,连新搬入小区的租户也很快适应每天垃圾分类的新生活。

白继开/摄 资料图

新版条例实施以来,仅5月一个月,北京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740吨,其中5月上旬日均451吨,中旬日均729吨,下旬日均1013吨;环比4月份增长159%,同比2019年5月增长37%。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263吨,环比4月增长98%。

实施7个月以来,全市垃圾分类设施改造年度目标接近完成,东城、西城、石景山区和城市副中心桶站规范化建设已基本完成。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稳中有升,其他垃圾减量明显。

监督餐饮浪费:他们“持证上岗”

今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新华社资料图

随后,北京三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制止餐饮浪费。首都文明委决定,在全市开展“制止餐饮浪费 践行光盘行动”专项宣传引导活动,热切期待社会各界和市民朋友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劝导“光盘行动”

丰台每家餐馆至少1名监督员

在丰台,辖区范围内3000余家餐饮单位全面推广“制止浪费监督员”,每个餐馆要求至少设立一名,劝导顾客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消费者在点餐时,监督员要负责提醒消费者按食量点餐,结账时还要提醒尽量打包。

除了“制止浪费监督员”外,丰台多家餐厅线上、线下都推出“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服务,既让消费者多样选择,也有效避免食品浪费。

全聚德监督员持证上岗

点菜“n+1”变“n-1”

为帮助客人适量点餐,全聚德特别培训“制止浪费监督员”,佩戴胸牌,保证每个店每天至少1名。监督员主要是加强现场巡视,劝阻客人少点餐。

刘满清/摄 资料图

以前客人点菜喜欢N+1的形式,比如5个人就餐会点六七个菜,生怕不够,或点少了没面子。但现在我们倡导点菜N-1,5个人点4个菜就可以了,或者以点小份菜为主,避免浪费。

刘满清/摄 资料图

店长兼职监督员

“适量点餐”成口头禅

在北京某烤肉店,三种清洗干净的蔬菜和10多种调料被摆上自助台。随后,店长陈伟将“少拿勤拿、低碳环保”的提示牌摆在自助台的显眼位置,提示顾客根据自己的食量自助取用,吃多少取多少。

刘平/摄 资料图

“以前,蔬菜和小料都是按盘提供给顾客的。”陈伟发现,如果顾客不爱吃某一种餐品,端上桌一口没吃就全都剩下浪费了。而如今,店内将蔬菜和调料改成自助供应,不够再拿,最大限度避免浪费。

刘平/摄 资料图

此外,每隔5到10分钟,陈伟就会在店内挨桌巡视一圈。自从当上“光盘行动”监督员,苦口婆心地劝说顾客“打包”也成了陈伟和餐馆服务员们的必修课。大部分顾客都很理解。

新华社资料图

一段段小故事多得数不清,一言一语一符号却无法道尽基层工作者的付出。他们平凡,但悄无声息温润你我;他们具化,也于细微处抚摸心灵;他们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他们也是真正能够诉说社会素养与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普通而伟大。

 | 相关文章

这些身影感动你我的2020 | 医护工作者篇

这些身影感动你我的2020 | 民生保障者篇

这些身影感动你我的2020 | 北京市民篇

来源 综合 北京日报客户端此前报道、@新华视点 

图片来源 武亦彬 白继开 刘满清 刘平 新华社


编辑:吴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