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光影定格2021 | 考古发现
视觉频道综合

2021-12-29 16:36 语音播报

视觉

编者的话

日出月落,斗转星移,年末将至。

每年的这段时间都是总结与畅想的高峰,这是年末的仪式,也是岁岁年年的馈赠。我们在这里仰望宇宙太空,编织星辰大海;我们也在这里拥抱个体的美好,将分秒须臾内化身心于一。

2021又是不平凡的一年。用图片记录历史,定格走走停停的春夏秋冬;用光影截存时间,留住震撼心灵的人间事件。

2021,光影将考古发现定格

每次的重大考古发现都会带来热度。三星堆遗址发掘贯穿整年,汉文帝霸陵在年底引发热议,北京地区琉璃河遗址的发掘不断完善还原真实古都……当我触摸大地,乡土便无声诉说历史。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湔江(鸭子河)南岸。遗址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三星堆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太阳形器 来源 新华社

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1986年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1988年三星堆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分布示意图 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临时保护大棚 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发掘舱 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三号“祭祀坑”(K3)埋藏文物以青铜器与象牙为主,两者数量均已超过100件,出土各类器物残件和标本共729件。自2021年1月9日启动发掘,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其出土的器物前所未见,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物质体现,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K3大致确定为晚商时期。

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 来源 新华社

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铜人头像 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戴尖帽立人像(正)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四号“祭祀坑”(K4)的灰烬堆积里发现蚕丝蛋白,这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丝绸。出土文物众多,共有完整器86件、残件1073件。自2020年10月9日启动发掘,至2021年8月18日结束。推测K4年代最有可能在距今3148-2966年的范围之内,属商代晚期。

三星堆遗址4号“祭祀坑”出土的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似同属一件铜器。人像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人像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卡槽的位置,表现出强烈的负重感。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五号“祭祀坑”(K5)以各类残片、珠饰等小件器物为主。坑内埋藏不少圆形穿孔的金片,疑为附着在衣服上的装饰。截至目前,五号坑共清理出土近似完整的金器19件、玉器2件、铜器2件,另有牙雕残片等近300件。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5号“祭祀坑”中,考古人员清理新发现的金面具残片 来源 新华社

六号“祭祀坑”(K6)发现1件保存完整的“木箱”,内侧涂有朱砂,为三星堆首次发现。K6已于2021年7月19日结束野外发掘工作。目前,六号坑只出土包括“木箱”在内的两件木器以及玉刀1件,不过“木箱”之内尚未清理,是否还有更多文物出土尚需后续明确。

三星堆遗址6号“祭祀坑”出土的待发掘的“木箱” 来源 新华社

三星堆遗址6号“祭祀坑”出土的玉刀 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七号“祭祀坑”(K7)已经清理完填土堆积,暴露出埋藏堆积,包括最上层的象牙以及其下的其他材质文物,象牙数量预计将近200根。K7目前出土近似完整的铜器1件、金器3件、玉器5件,提取象牙80根(含残断象牙)。

三星堆遗址7号“祭祀坑”现状 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八号“祭祀坑”(K8)已经清理完填土堆积、灰烬堆积,暴露出象牙和象牙之下的埋藏文物。

近日,K8发现了一件“虎头虎脑”龙形青铜像。此前中国青铜时代的其他遗址里,从未发现过这种器物。青铜像高约80厘米,它的头像老虎头一样,耳朵也是老虎的圆耳朵;但有长长的犄角,躯体上扬,犹如一条飞龙。许多网友看后纷纷表示:“虎年吉祥物来了”。

来源 央视新闻

考古人员推测,“虎头”龙形青铜像和顶觚形尊蛇身人像,极有可能是一套器物。如果猜测最终成立,这将成为另一件体量巨大的三星堆青铜器。

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玉有领璧 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的发掘震惊世界,感叹之余也引起对那段历史的关注和思考。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发达水平的古国、古族和古文明,为何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类似商代甲骨文那样的文字系统?除了肯定其中具有与中原青铜文化、南方青铜文化相似的某些文化因素之外,为何从总体上来看却表现出许多中国既往发现的青铜文化中从未展现出的独特和神奇之处?三星堆文明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为何显示出如此之多的神秘色彩?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来源 新华社

然而截至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中,却没有发现表明族属身份的文字资料。在古蜀国早期文献匮乏的情况下,汉代的《蜀王本纪》和晋代的《华阳国志》虽成书较晚,但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可以与三星堆、金沙等考古资料对照阅读。

从三星堆遗址及之后的金沙遗址考古看,古蜀国长期处于神权政治的氛围中。三星堆祭祀坑曾经出土的大量青铜面具、人头、人像、神树,以及新发现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都是古蜀人用于宗教祭祀的器物,其中有些形制能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记录对应。

《蜀王本纪》认为,古蜀国与华夏的交通晚至战国秦惠文王时期;《华阳国志》却认为,古蜀国由黄帝的支庶建立。从三星堆考古面貌看,一方面,三星堆文化的根基确系土生土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而另一方面,三星堆文化又是广泛吸收中原夏商文化而形成,甚至可以说正是受到夏商文明影响和刺激才发生质变。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 来源 新华社

三星堆考古成果不断发布,吸引众多历史爱好者前往驻足之余,文物保护工作受到关注。是否能经常“上新”?如何妥善修复?怎样在完美保护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研究?保护条例、修复计划、遗址看护一个也不能少。

7月29日,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

12月18日,在四川广汉举行的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开馆仪式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近期三星堆祭祀坑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计划》。

同时,三星堆遗址管委会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签署了《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合作协议》,双方将就遗产申报与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推广等方面全面展开合作。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点,是符合“世遗”申报标准的第三条:作为已消失文明的见证。三星堆文明目前地面遗存基本没有,目前呈现出来的主要是地下遗存。此外,历史文献对三星堆文明的记载是缺失的,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主要将以考古遗存和文物来提供佐证。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 来源 新华社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汉文帝霸陵

如果说,三星堆遗址发掘是上半年最具热度的考古事件,那么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发布的关注度则在年底一骑绝尘,同样震惊世界。

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墓平面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定名“石围界”),边长约390米,石围界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推测可能为独立的帝陵陵园(窦皇后陵也有独立的后陵陵园)。其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加之其周边分布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之为“江村大墓”。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

江村大墓1号发掘点 来源 新华社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刘恒是一位十分节俭并且孝顺的皇帝,《史记·孝文本纪》记述,“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从目前考古专家对霸陵外藏坑的发掘情况来看,基本印证。

陵墓制度是国家政治的体现。汉文帝在位期间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然而,霸陵是双重陵园格局,象征官署机构的100多个外藏坑围绕帝陵等布局,这种向心式的布局实际上是强调以皇帝为中心、有尊有卑、逐次往下下降的政治体系,这就是儒家的等级观念在陵墓里的明显体现。

江村大墓与薄太后南陵出土的彩绘陶俑 来源 新华社

历史上关于霸陵的记载中,郦道元写《水经注》时曾明确讲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但没有提具体地址。直到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中记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是考古专家目前能查到关于霸陵具体位置最早的记录。

薄太后南陵出土的金饰 来源 新华社

这里说的就是位于西安白鹿原的凤凰嘴,金字塔的外形与其他帝王陵墓的封土十分相似。20世纪上半叶,多名中外学者先后到凤凰嘴考察,都认定其是霸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考古调查,也得出同样结论。但如今的考古发现却证实江村大墓才是真正的霸陵,那么凤凰嘴是什么?

2011年考古专家就对凤凰嘴展开调查勘探。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勘探,工作人员在凤凰嘴没有发现人工开凿过的痕迹。紧接着又进行第二次考古勘探,耗时近半年仍一无所获。考古专家随后请来陕西的一家地矿企业,通过现代化手段对凤凰嘴进行勘测。所有的勘测结果都显示,这个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帝王陵墓的地方,没有发现任何古墓的痕迹。

霸陵与唐代帝陵的外观相比较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专家推测,元人骆天骧认为“凤凰嘴是霸陵”这一观点,很可能是受史书中关于霸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记述的影响,从而将霸陵与唐代帝陵的外观相比较,得出凤凰嘴是霸陵的结论。唐代所谓“因山为陵”都是找座俊秀的小山峰,后世学者想象汉文帝“因山为陵”可能跟唐相似。所以在白鹿原附近寻找这样一座山峰时,刚好发现凤凰嘴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

江村大墓出土的陶马 来源 新华社

所以说,江村大墓没有高大封土,在考古现场,无论是在地面上平视还是用无人机从天空上俯瞰,都看不出这里有一座大墓。它进入考古人员的视线,还要从多年前的一起盗墓案说起……

2002年,6件从这里被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我国通过外交途径交涉,6件陶俑于2003年回到西安。相关部门对这6件陶俑的来历展开调查,最终确定是盗墓分子从江村古墓盗掘,才有了后续进一步的勘探和发掘。

江村大墓外藏坑 来源 新华社

按照我国现行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这一行业的基本行规,因文物保护的限制,目前汉文帝陵墓不会进行发掘工作,将以保护为主。等后人有办法解决技术难题的时候,再去发掘会更好。

专家介绍,后面做的主要工作是考古勘探和调查。现在发掘了几座外藏坑,一是因为陵墓区域被盗墓贼盗扰,需要对个别坑进行抢救型发掘;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确认这个江村大幕的墓主。对于外藏坑来说,因为其数量非常大,进行全部发掘旷日持久,没有太大意义。发掘几个,了解其内涵已足够。

本次考古工作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霸陵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环绕的结构布局,与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奠定了西汉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琉璃河

12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琉璃河遗址考古重要成果:考古人员发现一件铜簋,与40余年前出土的圉簋纹饰相同,为西周的名、字制度研究增加了确凿证据;利用最新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科技手段,考古人员精细发掘、还原了西周墓葬棺椁,对研究墓葬随葬器用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铜簋 记者 武亦彬 摄

40余年前,琉璃河遗址出土迄今为止北京地区一支最大的大青铜器堇鼎。当年由于地下水位高,两座墓葬没有发掘完整,一些细节没有完全揭露出来。今年,为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者对编号为M1901和M1903的两座西周早期墓葬进行再次发掘,迎来惊喜。

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M1901号墓葬新出土的铜簋与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纹饰相同,器盖内铭文为“白(伯)鱼作宝尊彝”,器内底铭文为“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尊彝”。据铭文推断,这两件簋的盖、身在下葬时应是混淆了,这一错竟是3000年。时隔40余年,两器重聚首,也证明(伯)鱼和圉实为同一人,为西周的名、字制度研究增加了确凿的证据。

来源 BRTV新闻

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西周燕都遗址,被称为北京的“城之源”。这处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遗址,把北京的建城史从八百年一下子上推到了三千年。

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分别位于遗址宫殿区和墓葬区。国宝级青铜器“伯矩鬲(lì)”“堇(jǐn)鼎”“克盉(hé)”“克罍(léi)”均出土在这两个村。“伯矩鬲”已进入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目录;“堇鼎”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而“克盉”“克罍”则是探究真正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名字的最有力佐证。

西周燕都遗址

2022年,房山区将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审批、立项,策划与公园相配套的多元业态内容,并积极推动申遗工作。据了解,由房山区牵头编制的《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5年)》已于2021年3月由市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

镂空有銎铜戈 记者 武亦彬 摄

青铜面具及兽面形铜饰 记者 武亦彬 摄

青铜面具及兽面形铜饰 记者 武亦彬 摄

三星堆遗址曾将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2000多年;汉文帝霸陵的确认,不仅可窥探文景之治景象之一二,更将几百年来的误判修正;琉璃河考古遗址把北京的建城史一下子上推到了三千年,也默默讲述一段一错千年的“趣事”。用考古发掘真相,让文物诉说历史。国宝重见于世,感受它们的低吼,抚摸华夏的温度。沉浸漫漫长河中,拥抱一个从未间断过的文明古国带来的厚重与迸发。

相关文章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寰宇探索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清澈的爱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女性力量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奥运相连

参考资料 三星堆博物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华社 新华网 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晚报 川观新闻 澎湃新闻 BRTV新闻等


编辑:吴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