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20:12
2022年12月1日至2日,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应用研讨会暨北京市体育局教练员心理培训班”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北京市体育局近百名教练员和来自全国各地近1700余名专家学者、运动心理专业研究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爱好者报名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欣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李京诚教授和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副秘书长高志青联席主持会议。会议聘请了国内医学、教育、心理、竞技体育等领域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方面的专家学者,以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为主要报告内容,对当前心理咨询的方法技术、效果评价、实践经验和工作感受等进行了交流。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分会主任委员、天津体育学院院长张欣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科技服务和科研攻关重要领域,对于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促进运动员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促进教练员和运动员良好沟通关系建立、促进运动员获得优异运动表现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全国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和心理会议在继续做好该领域学术平台搭建基础上,聚焦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人才培养,聚焦竞技体育教练员和运动员综合科学素养 能力提升聚焦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聚焦体育强国建设,做出进一步贡献。
天津体育学院姚家新教授以《继承与发展—<孙子兵法>心理学基础及其应用分析》为题,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之间关系,在借鉴东西方文化优秀传统,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结合《孙子兵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解读。
华中师范大学任志洪教授以《健康心理的数字化干预》,对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提高促进和干预心理健康效率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们今后开展这个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刘羽助理研究员以《流溪河海—足球项目运动心理科研工作实践的思考》为题,结合自己多年跟随广东足球队开展心理科技服务的经历和经验,对心理科技服务如何融于整体训练之中,提供了案例。
安徽师范大学方双虎教授的《家庭治疗视域下青少年沟通的理念与策略》报告,从当年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家庭治疗相关理论,为我们把握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特点,通过有效沟通,促进教练员和运动员人际关系的提升,为更好开展好教学训练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员崔东红研究员的《冥想的科学基础及研究进》和北京尚中和医学研究院院长王眉涵《“正念之根”—当代正念疗法溯源》的报告,对于近年正念和冥想训练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在竞技体育领域开展冥想和正念训练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天津惠生心理咨询师邓竹菁博士以《接纳承诺疗法在心智科学时代的体用》为题,以接纳承诺疗法为例,围绕依托心理咨询理论和相关技术,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做了系统的介绍,对于我们加强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工作中理论思维的强化及应用,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就训练及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的解读达成共识,更好地开展教练员和运动员心理咨询工作,都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心理训练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始终是我们竞技体育心理科技服务工作、心理科技服务工作者和教练员及运动员必须面对的课题,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黄志剑教授以《心理训练有用吗?—运动心理科技服务二十年小结》为题,对竞技体育领域心理训练开展的现状、评估的路径等等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和实践总结,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竞技体育领域心理训练工作的提供了具体的解决路径,对于竞技体育心理训练科技服务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
此次会议为广大运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者、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分享实践成果、搭建交流平台的办会初衷,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议组织各方,将进一步聚焦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关键问题,积极探讨当前中国文化和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下,适用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运动心理咨询、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逐步提升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理相关理论和成果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科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学学会和专题会议学术平台的交流功能,传播功能,推进竞技体育心理工作深入发展,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和水平提升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