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16:43
该诗句节录自唐代诗人高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诗中的第一首,这是迄今所见历史上有关昌平,也是有关居庸关最早的诗词,高适也由此堪称“赋诗居庸第一人”。在我国诗词史上,高适的诗具有很高的成就,《唐诗品汇》赞其“朔气纵横,壮心落落”,其诗气之浑远,可与汉代苏卿之悲愤,西晋陆机之惆怅相侔。高适借诗抒胸臆、挞时弊、忧苍生,是我国边塞豪迈诗风的代表人物。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唐朝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高适生年,史传失载。有论者称其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逝世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终年65岁。高适不仅是盛唐著名的诗人,在政治上也取得一定地位,官至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像
高适以边塞诗闻名于世,其诗笔力雄健,为人事性落拓,极有筋骨气。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无论是高适撰写的歌行体,还是五言律诗,都“极有气骨”。南宋经学家时少章对高适的评价,由诗及人,称赞他“颇有雄气”“终是大才”。高适其人与其诗的境界和品第,由此可见一斑。开封禹王台五贤祠,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歌诗合为事而作”,高适的诗,洋溢着大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也折射着政治腐朽、由盛及衰的“风雨欲来”。其诗题材广泛,或反映民生疾苦、崇扬仁政,或讽时伤乱、指斥弊政,或发思咏怀、托物言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中,尤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塞下曲》《蓟中作》等。这些边塞诗词,有的歌颂奋勇报国的豪情,有的同情军旅戎行的艰苦,有的揭露边将的骄奢淫逸,也有的批判了朝廷的赏罚不明,流露出作者满腔忧国爱民之情。其中,高适笔下的《使青夷军入居庸》,就属此类边塞之作。
明万历十二年《高适集》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高适初到长安,不久后客游梁宋,定居宋城,以躬耕取给谋食,此时的高适名不见经传。八年后,开元十九年(731),刚过而立之年的高适,北游燕赵,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仗剑之游。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踌躇满志,首赴长安赶考,然时不我与,名落孙山。此后的14年间,他或蛰居于宋城,或游走于魏楚,或旅居于东平,如浮水之萍,天涯不定。随着阅历的增长与诗心的开拓,这一时期,诸如《淇上别业》《酬陆少府》《燕歌行》等诗,已跃然纸上,吐露雄浑之气。天宝八年(749),49岁的高适,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开始了宦海生涯。是年,首授河南封丘县尉,奉命北使妫川城清夷军送兵。后于天宝九年(750)春,事毕南归,途经昌平居庸关。正是在此期间,高适就行迹所览,作《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以及《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名篇。
清四库全书版《高常侍集》
青夷军,即清夷军,唐代戍边军镇名,置于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取清夷水(今妫河)为名。先是,圣历元年(698),突厥大举入侵,致使妫州城残破不堪。长安二年(702),张仁愿专知六州防御,集中兵力,保卫幽州,遂在今北京延庆地区建新清夷军城,隶属范阳节度使。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清夷军,妫川郡城内,垂拱中刺史郑崇述置,管兵万人,马三百匹,南去理所二百十里”。这就是高适北上昌平、过居庸关的大体情况。
居庸关城旧影
高适作《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诗一气呵成,首写征程,次写边地,继写归途。其中“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二句,将居庸关塞之险,边疆戍守之苦,和盘托出,直击人心。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二首诗云:“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其三首诗云:“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言辞间已露高适辞官归隐之念。果然,就在此次送兵事毕,高适即辞去封丘尉一职,前往长安,与杜甫、岑参、储光羲等同游。《高适年谱》载:“春,送兵事毕,南归,旋即辞去封丘尉。”该组诗语言质朴无华,全诗以行役始,又以行役终,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浑然的美感。正如《唐诗笺注》所评:“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诗韵映人心,正因高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故其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能悲壮,能动人,能令志士扼腕,能使权臣正色。他所作《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千古名句,至今仍为骄奢淫逸者鉴!
《使青夷军入居庸》原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也就是在“赋诗居庸”的13年后,年逾花甲的高适任剑南节度使。次年,其节度使一职为严武所代,高适受诏入京,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这一年高适64岁,划下了他为政生涯的最后一笔。次年(765)春正月,高适卒,朝廷追赠礼部尚书,谥曰“忠”,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传》载:“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