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 | 北京遭遇连续强降雨,低洼院积水如何快速消退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景一鸣 实习记者 鹿艺佳

2021-07-06 13:42 语音播报

北京民声

“嘿,通了通了,太好了!”小院的居民们长舒了口气。昨天傍晚6点,赶在又一场大雨来临前,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205号院的排水管道顺利抢通了。不光如此,仅一个下午,在属地什刹海街道、辖区内各社区、房管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另有4个低洼院解决了因排水不畅导致的积水问题。

汛期,道路积水、房屋漏雨备受居民关注。什刹海地区平房多,其中,直管公房超过4万间。过去,每逢下雨就易积水的低洼院,通过持续的硬件改造以及汛期全天候联动抢险,与积水相关的投诉已大幅下降。

抢险人员正在疏通低洼院落的排水管。

昨天下午5点,接到地安门西大街205号院居民反映院内排水不畅后,什刹海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越、前铁社区党委书记王瑞梅、房管部门工作人员李来民第一时间集结出现在小院里。记者赶到现场时,抢险队员正准备打开院内的一口暗井。

下午的瞬时强降雨,导致地面出现了一些积水。因为排水不畅,积水久久未退。担心倒灌的居民们赶紧电话求助。抢险队员赶到时,雨也越下越大。

记者注意到,这个低洼院虽然叫地安门西大街205号院,却也同时挂着新街口南大街180号院及182号院两块门牌。居民们说,这是一个三进的大杂院,三个院子共用这一个院门。“这条路是3个院子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积水一直漫到院门口,大家没法儿不着急。”

居民呼声急,积水问题的抢险、处理也不断升级。记者看到,王瑞梅书记的手机上,有一个专为防汛保障建立的微信工作群,街道的相关职能部门、属地各社区以及房管抢险人员都在这个群里。王瑞梅说,只要居民向社区反映汛期相关问题,各社区都会发到这个群里,以最快的速度“吹哨”,各方一起到场“会诊”。

下午5时许,暗井打开了一道口子,里面的积水已经满了,抽水、清淤……抢险队员忙完眼前的活儿,紧接着又顺着管道向西侧继续疏通。原来,暗井下的这段管道呈“人”字形,向北,连通院内;向西,通向主排水管;向东,则通往一家临街的餐厅。

抢险人员正在清理暗井下的污物。

“管道内淤泥多,油污也多,所以,容易导致排水不畅,瞬时雨量大就会出现倒灌。”李越与防汛工作打了20年交道,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一看便明白,“现在能不能疏通就看这一‘哆嗦’。如果没法疏通,就得刨开院子通往主管道的这段路,重新找原因甚至重新埋管了。”

经过1个小时努力,排水管终于打通了,看得出来,抢险队员们也都松了口气。李越告诉记者,北京平房区的排水系统不比楼房小区,还分排雨、排污,老院子空间狭小大多只能走一条管道,这是个先天的劣势。以地安门西大街205号院为例,共用管道的除了居民,还有餐厅。对于这种情况,各方不仅要对这个低洼院更加关注,街道也多次检查餐厅台账,严格规范餐厨油污的处理。

至抢险完毕,雨势更大了。在工作人员们主动巡查后,又帮助4个低洼院顺利解决了积水隐患。昨夜,窗外雨声不止,屋内居民们安然入梦。

平房区积水投诉大幅下降

什刹海街道辖区内,有18处易积水院落,21处低洼院。李越说,虽然重点关注的院落数量不少,但这些年来,汛期积水诉求是逐渐递减的。这不仅得益于相关各方加紧巡查、及时抢修,也得益于低洼院落的改造。

早在6月29日,记者曾跟随什刹海街道工作人员现场体验了防汛巡查工作,厂桥胡同12号院便是低洼院成功改造的案例之一。这是个很典型的低洼院,前院高,后院低,原先一下雨,后院的积水经常能没过脚踝。

为了彻底解决院内积水问题,街道换新了老化的下水管道,并重铺了道路。以前坑坑洼洼的小路,如今干净平整。特别新奇的是,记者发现在新修好的道路上,有些地砖系着红绳。这有什么讲究?李越拽起红绳,轻轻一拉就把地砖提了起来,下方露出一个下水井口。原来,为解决小院地势低洼的问题,新修的道路适当垫高了一些,这导致下水井口与路面有四五厘米的高度差,容易绊倒老人,所以,工作人员就想了这个办法,不下雨时把地砖填进去,保证道路平整,如果下雨出现积水,就把地砖提起来,让积水迅速流出。

根据什刹海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统计,今年入汛至今,辖区内接到的低洼院积水投诉不到10件,目前,除了已经查明原因正在抢修的院落,大部分院落的积水问题已经解决。

接诉即办

编辑:景一鸣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