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7:30
10月16日,由AISL科学素养提升联盟、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承办的“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研讨会在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圆明园校区召开。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展开。来自北京、浙江、山东、山西等地学校的校长、老师围绕如何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展开讨论,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AISL科学素养提升联盟主席陆善镇校长指出,当今社会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以中小学基地校为实施主体,通过引领和帮助基地校教师设计和实施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合性提升,并助推立德树人示范学校和示范区域的形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梁威教授建议各学校开发实施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校本课程应富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重点探索跨学科科学实践的育人方式与策略;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等。梁教授相信,通过专家的指导、各基地校校长的努力与教师的积极参与,项目组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探索出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进教育立德树人的有效模式和策略,为助推教育改革、助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作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郑永和院长认为,仅掌握科学知识不足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掌握科学知识不是必然地带来行为的转变;素养提升要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他表示,科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和最主要手段,对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强调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可以引发审辨式的学习方式,将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入科学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发挥科学教育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此外,郑永和提出,通过实践基于重大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科学教育活动、将科学素养的考查与测评从个体扩展到社群、有针对性地推进科学素养等方法,来提升全民的科学论证能力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通过发展校外科学教育、融合校内外科学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以升级青少年科学素养框架为核心,协同不同的学习场域来完善科技教育体系,以发展理性行动力为抓手,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培养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的认知神经基础”首席科学家、AISL科学素养提升联盟副主席刘嘉教授通过线上方式阐述了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新定义。在他看来,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对人才的定义更加多元化,强调人才需要解决全方位的问题。基于这个定义,他将创新人才的特征整合为科学人文素养、发明创造与心理素质三环结构。而当今创新人才的甄别方式包括基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心理测评、以多模态的大数据形式进行的综合描述、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赋能教育、利用赋能教育的结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0-6岁时,主要在于发现孩子的天赋;6-12岁时,针对学生的天赋开展兴趣培养;12-18岁时,让学生了解以后的职业和大学专业,推动学生根据未来的发展规划自己当下的学习。”刘嘉还特别指出,应同时展开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关注学生除学科教育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各种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社会性、开放性、科学性与伦理性等特性,因此,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林静副教授指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要通过联系复杂的现实社会情境,让学生关注并思考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相互综合作用,为学生提升自身判断力与决策力,发展伦理道德观念与能力,进而参与社会、成为优质公民打下基础。“学校应当定位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是破解当前知识、能力与情感培养之间各自割裂现象,以及破解教育被诟病为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一条路径,能让学生在发展科技素养的同时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此外,林静进一步指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发挥其独有的教育价值。实施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发展,而研究重点应聚焦课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内容要关注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情境创设、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与评价、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与评价、师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与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与评价等。通过测评、观察、访谈等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期待各校能够形成一套立德树人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机制。
北京一零一中作为项目基地校,东道主联盟校长、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该校校长陆云泉认为,这个项目定位于科学议题,与以往研究型学习相比,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件,通过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应用能力、社会责任和创造性。
活动现场,以北京一零一中为代表的基地校也分享了自己的实际做法与实践经验。据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副校长程丽介绍,学校在活动项目方面开展了很多内容。比如,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对钢铁、纺织、中药等传统产业的转型,人工智能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同时也探究过工业4.0中国经济转型的时间路径和政策,还通过模拟联合国及模拟政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程丽表示,作为联盟学校,今后将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将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分享给成员学校,在海淀区以及北京市助力联盟项目开展与提升、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正落地。
郑永和院长在现场还代表AISL科学素养提升联盟为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陆云泉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彭梦华分别颁发 AISL联盟校总校长、AISL学科指导专家组组长聘书。此外,梁威、林静也为线下参会的北京四中地理特级教师李京燕、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教研室主任谭永平等人颁发了AISL学科指导专家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