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丨从永乐盛世到夺门之变(下)
北京号 |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2020-02-22 13:40


少年天子 土木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正值壮年的明宣宗去世。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是为明英宗,孙皇后升格为太后。英宗即位时不到8岁,是明朝第一个少年皇帝。因年幼,由被称为贤相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六部中的蹇义、夏元吉等良臣辅佐。但随着这些老臣们的不断离世,在英宗做太子时就极为宠信的“大珰”王振开始把持朝政。致使明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也为后来发生“土木之变”的惨剧埋下了隐患。

明英宗 朱祁镇

《杏园雅集图》卷 (局部)

此画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年)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十人在杏园聚会的场景。画中红衣者为杨士奇,青衣者为杨荣。

王振是河北蔚州人,自幼净身入宫,作了一个小太监。那时正好赶上明宣宗在内廷办起内书堂,挑选聪明伶俐的小太监进去读书。王振就是第一批被选进去的人。王振自幼就聪明狡黠,不久就成了内书堂里面的尖子生,随后被选入东宫,去侍奉年幼的皇太子朱祁镇,很快就成了朱祁镇最信任的人。朱祁镇对王振可谓是言听计从,对他极为依赖。

王振石刻像

等到小太子即位后,王振就盯上了主管司礼监提督太监的职位。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内廷设立内监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的十二监位居首要,十二监里又以司礼监为首。司礼监内设有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等俱无定员。提督太监掌管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管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督促光禄供应等事。掌印太监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太监等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殊。

明代铜制御马监的驾牌

司礼监由于有督理皇城内一切仪礼刑名的规定,暗中赋予管辖其他各监、司、局等内监衙门的权力。后来所设的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缉事厂卫,也都由司礼监来掌握。中书省被废除后,司礼监还得到了一项批朱权,代皇帝以朱笔批示内阁的票拟也归了他们,这也使得司礼监的权势不断扩大。因此有明一代,内监们最想得到的职务便是号称“内相”的司礼监提督太监。

那时在司礼监提督太监位置上的人是金英,是一个资历很老的太监,从宣德初年就掌握了司礼监。早在王振在东宫随侍太子之时,金英对他就多有了解,知道王振这个人心狠手辣,诡计多端,自觉在这方面比不上他,所以王振一摆出想要夺取司礼监的架子后,金英就自动退出,把位置让给了王振。这样还没有等到改元,王振就在宣德十年的时候坐上了司礼监的头把交椅。

但当时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包括“三杨”等老臣们还在,王振也不敢多造次。初时他对朝政绝不多言,但却牢牢控制着英宗,暗地里培养亲信,慢慢地把内外朝权不断的抓在手里。

内阁首辅、兵部尚书 杨士奇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太皇太后张氏非常痛恨王振,认为他是一个狡猾毒辣之人。因此英宗刚即位,张氏就命人把王振带到她所住的清宁宫,一进来就让人将王振拿下,用剑架到其脖子上,说要杀他。直到王振不断磕头,百般求饶,发誓赌咒,保证不引诱英宗去做胡作非为的事情,张氏才放过了他。

谷应泰所撰的《明史纪事本末》


随着太皇太后和“三杨”的病逝,王振再无畏惧,开始在朝堂上不断露面。之后,王振又不断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内阁,将内阁实际控制在自己手中。

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杨溥

王振大权在握,出入烜赫,仗着英宗的宠信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英宗在他的蛊惑下,曾先后将兵部尚书王骥、礼部尚书胡濙、兵部侍郎于谦、国子监祭酒李时勉等大臣下狱。虽然有些人不久后被释放,但王振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诉所有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多内外官员、以及公侯贵戚等,都争着讨好王振。更有甚者,兵部尚书徐晞等人,见到王振,竟谄媚下跪,而不以为耻。就当时王振嚣张气焰而论,这其实都是平常小事,因为连英宗都常称他为先生而不名,何况他人。正统十一年(1446年),英宗为王振写了十分褒美的敕文,还把他的亲戚子侄都任了官,可谓是极为尊荣。

国子监祭酒 李时勉

正统十四年(1449年),因为朝贡问题,瓦剌部族领袖也先发动起塞外诸蕃,联兵入寇明朝。他们兵分三路:东路脱脱不花从兀良哈进兵;西路阿剌知院入侵宣府,围赤城;也先本人坐镇中路,率领大军直驱大同。王振得知也先突然入侵,倒是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为英宗和自己扬威的机会。便极力唆使英宗效仿祖宗,亲征北伐瓦剌,立不世之功。英宗一贯听从王振的意见,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决定亲征。

《明史·宦官传》之“王振”

王振久居深宫,对军事根本一窍不通,只想着多带些兵去,兵多将广,自然能打胜仗。他开口命令兵部在两天之内,凑齐几十万大军一同出征,兵部深知不切实际,但不敢得罪王振,便急忙准备。结果闹得是人荒马乱,而且装备粮草等都不齐全。在七月十五日,英宗在出征前夕传旨下来,让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照料朝中诸事,随后便命几十万大军出发。

土木堡遗址旧影

最后大军在王振的专断和胡乱指挥下,被困于怀来县西的土木堡。土木堡原名为“统幕 ”,姜南在他所著的《叩舷凭轼录》中记载:“统幕之地,在北直隶隆庆州西南八十里,相传辽主游幸尝张大幕于此,因名统幕。俗讹为土幕,又名土墓,又名土木,皆讹也。”

“土木之变”

现场的惨烈情况,据后来在明宪宗(英宗之子)时期当过阁臣的刘定之所著的《否泰录》中记载:“虏骑蹂阵而入,奋长矛以击我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虏丛入中军,宦侍、虎贯矢被体如猬。 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虏拥以去。”

刘定之所撰的《否泰录》

经此一战,明朝几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军诸臣也大多数遇难,主要的武将有: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等人。文臣则有:内阁首辅曹鼐、阁臣张益、尚书王佐、邝埜等人,可谓良臣骁将尽失。英宗本人被俘虏,王振则死于乱军之中。没过多久,也先又挟持着英宗率大军向北京袭来。

内阁首辅 曹鼐

誓守京师 兄弟反目

“土木事变”的消息传到京城,让整个朝野震动。留守在京的朱祁钰,得到这些消息后,立即召集朝中诸臣商议办法。但很多大臣来到朝堂之上只是嚎啕大哭,说不出应对的办法。这时侍讲徐珵说:“日来天象凶险,大不利于北方,只有向南迁都才可以避开凶危。”徐珵话还没说完,就遭到兵部左侍郎于谦的反对。于谦厉声大呼:“言迁都者,可斩也!”,他立争坚守京师,绝不可轻动,否则宋时的南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此时,包括太监金英、吏部尚书王直等也同意于谦的看法,认为迁都绝不可行。

少保、兵部尚书 于谦

既然不迁都那就要保卫首都,说到这里,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于谦。当时于谦的官位只是兵部左侍郎,但他的才干却是为众周知。死于土木堡的兵部尚书邝埜先前曾多次称赞于谦,认为自己的水平远不及他。故每有要事 ,总要先找于谦请教。邝埜去后,兵部的事务都落在于谦的肩上,这也使得他对各处的军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保卫京师的重任,非于谦莫属。包括内阁陈循,老臣胡濙、王直等,虽然官位都在于谦之上,但他们对于谦的能力都心悦诚服,并无他意。

于谦行书《题公中塔图赞》页

处理意见上奏上来,因朱祁钰只是一个留守,无法全面做主。真正能拍板做决定的人是孙太后。

“土木事变”发生后,没有人能比孙太后更加感到悲痛。虽如此,在这危急关头,孙太后还是站了出来。

首先,孙太后下懿旨封英宗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为太子,令郕王监国:“今特敕郕王总其事,群臣其悉启王听令。”(《明史纪事本末》)监国的意思是在皇帝不能理事之时,可以代理朝政。如此一来朱祁钰就有了处理政务的决策权。但随着瓦剌军势如破竹地逼近北京,于谦与文武百官联合上奏孙太后,希望可以早立郕王为帝,以安人心。孙太后知道也先裹挟英宗,大家做任何事都会畏手畏脚,如果不新立皇帝,北京终将无法防守,所以下达懿旨:“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

明代宗 朱祁钰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遥尊被俘的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又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随后“太后知于谦能任难,即以侍郎升本兵”(《胜朝彤史拾遗记》),孙太后和代宗都信任于谦主持北京防卫,使其无后顾之忧。

就在于谦等人紧锣密鼓的准备京师防务之时,一场清查王振专擅误国和惩处其党羽的行动也在进行。

满朝文武对于王振早就恨之入骨,“土木之变”的消息传来后,人们更是议论纷纷,一致认为王振就是这场惨剧的始作俑者。大家的悲愤之情在不断上升,但并没有爆发出来,可是偏偏有人愿意这时来当这个导火线。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牙牌

这个人就是马顺,原本是个锦衣卫镇抚司衙门里的一名指挥使,为人歹毒凶狠,也是王振的心腹爪牙。马顺平时跟着王振也是做尽了坏事,王振想要坑害谁,马顺就赶着替他办理。

“土木之变”爆发后,人人痛骂王振,马顺也被吓住了,老实了一段时间。但有一次,他在殿上值班,恰又碰上有人疏论王振,说着说着很多人伏地大哭,纷纷要求朱祁钰把王振全家处斩,以平民愤。朱祁钰听着这些,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几次挥手,命众人且去。马顺看到此景,以为朱祁钰是不耐烦,误认为他和自己一样,讨厌这些人的啰嗦。

锦衣卫服饰(红地飞鱼纹纱单袍,斜襟立领款)

马顺为了讨好朱祁钰,以便再竖威风,他就一面大声呵斥一面推搡这些挥退的人,让他们快走。马顺这个多余举动,激怒了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的人,大家再一看是他,更加怒不可遏。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叫王竑的户部给事中,原本就是一个豪迈之人,他冲过去,揪住马顺的头发,骂道:“奸贼!你也就该死,还敢如此么!”他边骂边打,还一口咬下了马顺的耳朵。众人也极恨马顺,被王竑一引,不由公然而起,按住马顺一顿殴打。在众人拳脚相加下,马顺很快被打得血肉模糊,最后被活活打死。

户部给事中 王竑

马顺是在左顺门被围殴致死,众人打死了他,意犹未尽,又一同折返,还要抓王振其他的余党。这里离正殿很近,众人殴打马顺的喧闹声已经惊动了朱祁钰,忽然见众人又涌了回来,不觉大惊失色,忙往后殿躲去。于谦此时正在朱祁钰身边,他一面劝说朱祁钰不必害怕,一面向众人走去,奋力想要拦住大家。这时在朱祁钰身边的太监金英也从后面赶过来,帮助于谦阻止众人,并问他们要做什么。众人齐呼内监毛贵、王长随二人的名字,说此二人是王振罪不容诛的党羽。朱祁钰知道后,忙将毛、王二人捆送出去。众人得到二人,把他们也拖到左顺门,一顿殴打后,毛、王二人也一命呜呼。这场在左顺门连毙三人的事,后来被称为“左顺门事件”。在这之后,左顺门慢慢就成了可以聚众除奸的地方,在这里打死众人皆曰的可杀之人,可以循例不予治罪。

左顺门(今协和门)

后来瓦剌军被于谦等人打退,再通过谈判,双方达成和局,英宗被迎回。按理说这个是一件大喜事,但是代宗却高兴不起来,毕竟兄弟二人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看到哥哥平安归来,这反而让代宗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也将英宗视为眼中钉。而如何安置这位“太上皇”也成了代宗无法言表的苦痛。

明代南宫(今普渡寺)

最后代宗将他的哥哥和嫂子皇后钱氏等人都安置在一所被称为南内的宫院里,又派去很多内监、锦衣卫去随侍、保卫他们,其实真正用意是监视和看守。据清人沈德潜所著的《野获编》中记载:“余曾游南内,在禁城外之异隅,即景泰时锢英宗处,所称小南门者也。闻之老中官,不特室宇湫隘,即膳羞皆从窦人,亦不时具。并纸笔不多给,虑其与外人通谋议也。钱后日以针绣出贸,或母家微有所进,以供玉食,故复辟后待钱氏甚厚,至两幸其家。”从文字中看出英宗等人当时的日子过得不是太好。后来为了彻底隔绝南内和外界的一切联系,代宗还将南内周围夷为平地。再之后又发生了景泰年间的大案“金刀案”,代宗又趁此诛杀了和他哥哥交好的内监和参与其中之人。

孝庄睿皇后 钱氏

另立太子之事也是代宗下一步要做的。先前所立的太子朱见深是他哥哥的长子,自然是代宗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废除了五岁的朱见深太子名号,改封为沂王。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将反对自己另立太子的皇后汪氏废除,改立皇太子生母杭氏为皇后。与此同时给他哥哥的其他几个儿子也封了王,如朱见清封荣王,朱见淳封许王。封王就算是对他哥哥和孙太后的一些抚慰,而废后则是汪氏之前和孙太后一同反对另立太子,这么做也是警告孙太后反对自己的下场。孙太后很聪明,得知这个消息,什么也没说,只是悉心保护被代宗幽禁起来的英宗和废太子朱见深,以待时机。

肃孝皇后 杭氏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五岁的朱见济病重而亡。小太子的死导致代宗无后。这时朝中许多大臣开始纷纷上疏,希望“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代宗看到这些疏文,恼怒不已,将其中带头上疏的钟同、章纶二人逮入了诏狱,并残杀了钟同。后来其他论及复储者也一律问罪。

御史 钟同

但是无论怎么治罪,也无法改变代宗无子继位的现实。就这样,时间来到了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代宗病重,这时依然没有明确的继承人。而宣宗只有这两个儿子,现如今一个病一个囚,这让皇位继承问题突然变得扑朔迷离。

上皇复辟 平静落幕

代宗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也让很多人开始产生了想法,想乘机拥立英宗复辟,赢取大功。这些人就包括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内监曹吉祥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这个徐有贞就是当年主张南逃的徐珵,他因为有那段被人耻笑的南逃之议,使他很难做人,所以为了免受影响,他才改的名字。他们先与英宗接上消息,后来又奏知孙太后,“先密白太后,许之。”(《明史》)得到了太后的首肯,徐有贞等人在准备完毕后开始行动。

徐有贞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深夜,正值北疆有急报送到京城,徐有贞便命张軏以保卫皇宫为名,带兵前往大内,四更时分,张軏带着部队已经赶到,此时石亨也拿到开长安门的钥匙,把门打开,纳入队伍。然后又把门关上,以防有其他人闯入。他们赶到南内,那里的门是紧锁的,只好毁墙而入。这时英宗亲自掌灯照看,徐有贞等人伏地叩拜,请英宗复位。这时安排好的御舆已经抬到,众人请英宗登舆,由徐有贞等人扶舆而行。这时,天色已亮,英宗看到了众人模样,还一一问了他们姓名。走到东华门,守门人不准众人进入,英宗向之高呼:“朕太上皇帝也!”这一声竟惊散了守门人,众人这才顺利进入大内,登上了奉天门。英宗登上奉天门后,徐有贞等人高呼万岁。随后他们又去把所有门打开,由徐有贞出去,向准备上朝朝见代宗的群臣大呼:“太上皇已复位了,快来叩贺!”群臣大惊,但看木已成舟,都前来拜贺,于是夺门之变顺利完成。

东华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英宗复位,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而他的弟弟代宗被废除帝号,仍封郕王,送至西内。病重的代宗在西内又拖了一些天,直到二月十九那一天才病死,死后被谥为“戾”。英宗将他弟弟已经准备好的寿陵也给毁了,只命亲王之礼葬在西山。

景泰陵

英宗复辟后,首先命人拿下了兵部尚书于谦和阁臣王文。他先把这两个人下了诏狱,然后才开始给这场政变出力的人加官进爵。石亨从武清侯晋封为忠国公,都督张軏被封为太平侯,右都御史杨善被封为兴济伯,太监曹吉祥的嗣子曹钦也参加了夺门之变,被升任为都督同知。随后又有一大批人因功受到了奖赏。

石亨

奖赏过后,就是对于谦和王文的处理。于、王两人被按上的罪名就是乘代宗患病之时,竟然想立外藩为帝。当然这是硬按上的罪名,实际上是因为他们都是代宗朝的重臣。

对于于谦,英宗内心是矛盾的。于谦极力拥护代宗即位,让英宗对他很是不满。但于谦的才干能力,并且之前率领过大家打赢北京保卫战,这些英宗是知道的。有资料表示英宗并无心杀于谦,但徐有贞等人认为于谦在一天,就会妨碍他们的升迁,并且他们之前都跟于谦有很深的过节,所以一致认为要将其处死。在讨论之时英宗说了一句,“于谦实是有功”。刚说完,徐有贞就接着说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事为无名。”英宗瞬间被堵住,不再说了。

《明史·宦官传》之“曹吉祥”

于谦等人遇害没过几年,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几位“大功臣”就纷纷遭到应有的惩罚。首先徐有贞与石、曹二人慢慢产生了矛盾,被石、曹二人在英宗面前参了一本,后来被徙往辽东金齿卫为民。接下来,石亨因为狂妄自大,总以功臣自居,向英宗不断索要权利,让英宗很是不满。后来被人揭发了很多罪行,包括有谋反迹象,最后被定了死罪,上法场之前病死狱中。

最后是曹吉祥,他看到徐、石两人都被除掉之后,感到很不安,担心过不了多久就该轮到自己,便也起了谋反之心。他把由他保举上来的人都聚集起来,给他们大量财物,要这些人听命于他,跟着他干。这些人也知道,曹吉祥完了,他们也得跟着倒霉,不如豁出去,没准还好一些。曹吉祥和众人密谋,由他的嗣子曹钦在外带着党羽杀进宫中,他自己利用职务之便在内呼应。计划定完之后,曹钦曾问过他家的门客冯益:“自古有宦官子弟为天子者乎?”冯益很快就说:“君家魏武,其人也!”

魏武帝 曹操

魏武指的就是魏武帝曹操,曹钦想到他们曹家出过这么大名鼎鼎的人物,身世与自己又那么的像,认为势必成功。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们临举事之时,参与密谋中有一位叫马亮的人害怕谋反不成,竟趁着曹钦等人聚饮的时候偷偷跑出去向朝廷告密。结果英宗在深夜得知情况,当场在宫中将曹吉祥拿下,又命皇城和京城的九门全部紧闭。曹钦等人发现马亮不见后,感到事已败露,决定铤而走险,在京城内公然发动叛乱。叛军一度杀向东安门并放火烧之,想从这里进入宫中,但被守军死死逼退。这时奉命将要出征甘、凉一带的怀宁侯孙镗等人,带着军队赶来增援,将叛军击溃。曹钦身边之人一看大事不妙,都纷纷逃走。曹钦也想逃,但看到九门紧闭,无路可走,最后回家投井而死。之后,曹吉祥被凌迟处死,涉及谋反的其党羽姻亲之人也被处死。这一年是天顺五年。

曹吉祥

“夺门之变”后孙太后则被英宗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孙氏也是明朝第一位有徽号的太后。

在曹钦等人发动谋反一年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孙太后去世,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葬于景陵。

孙氏这近六十年的人生就像是做了一趟过山车。历经六朝,有盛世、有宫变、有谋反,对于她来说都经历其中。虽有盗子、引诱宣宗废后之说,但她两次在面对明朝前期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中所表现出的睿智和冷静,确实对维护明朝的稳定起到了作用。

景陵

“土木之变”时,她完全可以将英宗幼子朱见深立为皇帝,自己垂帘听政。但危难之际,国赖长君,孙氏最终决定支持拥立郕王。而郕王的即位起到了安定人心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绝旁人异心之举。夺门之变时,又是皇位继承出现危机。此时代宗病重,英宗被囚,人心惶惶,难免会产生异变。而明朝北部的瓦剌、鞑靼等部更是虎视眈眈,如果处理不好,朝臣内斗,藩王窥伺,以致外族入侵,哪一样都会对明朝带来劫难。所以孙氏再一次拍板,同意英宗复位,再次化解了危机。而孙氏并没有选择在代宗在位时,有任何举动,而是在其病重无后时才发挥关键作用。

充满幸运的入宫,跌宕起伏的经历,平静安稳的落幕,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孙若微”所经历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参考资料:

[1]《北京志·人物志》

[2]《明太宗实录》

[3]《明宣宗实录》

[4]《明英宗实录》

[5]《废帝郕戾王附录》

[6]《明史·诸王传》

[7]《明史·后妃传》

[8]《明代宦官》

[9]《明朝的拐点——永乐皇帝和他的子孙》上、下

[10]《大明帝国》系列之《景泰、天顺帝卷》上、下等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章亦民

编审:章亦民

核审:王 璐 杨亚楠 黄一曼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编辑:周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