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2 13:40
她历经明朝五帝,从太孙嫔、太子嫔、贵妃、皇后、直至皇太后。她见证过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下的辉煌,也参与稳定了“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后的危局。这个人就是明朝宣宗皇帝的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
孙氏即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她也是前段时间热播剧《大明风华》中女主角孙若微的历史原型。孙若微在剧中历经七朝六帝,出生于建文时期,经历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七朝。
但在真正历史上孙皇后的名字和出生时间都不详,史书只记载她于天顺六年(1462年)去世,所以她肯定经历了包括明成祖在内的六朝五帝。虽然在历史上的孙皇后并不像剧中孙若微那样从小遭遇不幸,而后流落江湖,直至做出刺杀皇帝这样的惊天之举,但在真实世界中孙皇后的一生也是充满着传奇色彩。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明朝永乐至天顺年间,来一同走进这位传奇皇后生活的年代,看看那些年都留下过哪些令人难忘的往事。
幸运进宫 夺嫡之争
孝恭章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与未来成为明宣宗第一任皇后的胡氏还是老乡(胡氏是山东济宁人),而孙氏的父亲孙忠是山东永城县的主簿。孙氏之所以得以进宫,乃是由于时任太子妃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永城县人,她和孙忠家有些来往。彭城伯夫人一眼就看上了孙忠那个漂亮的小女儿,后来她入宫去看望张氏的时候,常常对女儿提到这个美丽无比的女孩子。张氏经常听到母亲这样夸赞,慢慢地也开始产生了好奇心,想看一看这个孩子。于是就让母亲方便时带孙氏进宫来玩玩。小姑娘这一进宫不要紧,她未来的婆婆张氏竟也一眼喜欢上了她。
那时的皇帝还是明成祖朱棣,孙氏在宫中也见到了他。朱棣看到灵巧美丽的孙氏之后也特别喜欢,便命太子妃张氏把她留在宫里养着,他心里则有了打算。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为他心爱的皇太孙朱瞻基选妃、嫔,他特意下诏,选济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邹平孙氏为皇太孙嫔,定下了他们的姻缘,也开启了孙氏充满传奇的一生。
而作为朱棣的孙媳妇,孙氏也有幸见证了永乐盛世的辉煌。
明成祖朱棣,明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为燕王。史称他志勇有谋略,能推诚任人。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也称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开始削藩,先后将周王朱橚、岷王朱楩贬为平民,将代王朱桂囚禁在大同,将齐王朱榑囚禁在应天(今南京),湘王朱柏则被迫自焚身亡。
看到此情此景,朱棣深知朝廷迟早会对自己下手,而作为藩王中实力最强的自己自然又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一场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战争开始了。
通过三年多的战争,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2年7月13日),守卫南京城西北面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了城门,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在一片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夺取了皇位。至六月十七日(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南京登上奉天殿,加冕为帝,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在靖难之役中曾出任建文帝大将,却屡败于朱棣)
朱棣即位后,做出了很多重要的举措,如:郑和下西洋,营造故宫、迁都北京,化安南(今越南)为郡县,五次亲征漠北,开拓西疆、畅通丝路,编纂《永乐大典》等等,可谓是一代雄主,文武兼备。而明朝也进入了永乐盛世的篇章。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由明成祖朱棣发起修建,历经三代皇帝,用时17年才告完成。此塔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明成祖)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纪》
永乐时期修建的奉天殿(清初改名太和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东西宽95.19米,南北深47.60米;现故宫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宽63.96米,深37.2米。
明代是中国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成祖时期建立的神机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
该陵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1405年2月18日,帖木儿帝国的埃米尔帖木儿在进军中国途中病死于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附近),遗体被运回撒马尔罕下葬。他死之后,继承人沙哈鲁放弃了对外扩张策略,改与明朝通好,使得丝绸之路重开,商贾贸易往来无阻。
《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共11095册,约有3.7亿字,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后因战乱等原因,现仅存世约300多册,散落世界各地。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珍藏224册。现存的《永乐大典》均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皇帝下令摹抄《永乐大典》的副本。
但盛世繁华之下,朱棣也有自己愁苦,这就是一直困扰他的立储之争。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老四朱高爔。除第四子不知何人所生并早死外,其他三个都是大将徐达的长女,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所生。
老大朱高炽为人内向平和,做事比较慢,长得体态臃肿,行动笨拙,不擅骑射;老二朱高煦为人矫捷凶悍,长期受到朱棣军事活动的影响,身材高大,善于骑射;老三朱高燧为人较为精明,善于讨好朱棣。三个儿子中朱棣最为器重的是朱高煦,最不喜欢的恰恰是朱高炽。
因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在朱棣即将战败之际,甚至差点被敌人追杀时,率骑兵部队赶来救援,不仅救了朱棣多次,有时还让燕军转败为胜。朱高煦勇猛善战,功勋卓著,为朱棣最后“靖难”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朱棣格外器重朱高煦,甚至在几次战役取胜之后,一高兴就给朱高煦一个非常大的承诺,原话是:“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国榷》卷二)意思是,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将来我夺了天下,就立你为太子!
正因为如此,朱棣登基后,在前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都没有立太子。这就让很多大臣捉摸不透,因为册立太子是一个王朝维持统治的首要条件,是国本。而且朱高炽是朱元璋时就册立的燕王世子,按照明代“立嫡立长”的传统,朱高炽是不二人选。而朱棣的反常举动只能理解为他不想立朱高炽,想立朱高煦。而朱高煦在朱棣的纵容下也越加狂傲,似乎感到离太子宝座越来越近。
但是最终朱高炽在文臣集团的拥戴下,再包括几位重量级人物亲自出面,如金忠、解缙、黄淮等人,反复劝说朱棣要立嫡立长,而这些人物恰恰是朱棣得罪不起的。加上朱高炽之前又有坚守北平的战功等等因素,才让胜利的天平不断倒向这位不受宠的皇长子。
而让朱高炽最终可以成为太子,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朱棣对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的喜爱。朱棣曾征求过解缙关于太子人选问题,解缙之前说了很多立朱高炽的理由,但朱棣听完都无动于衷。最后解缙急了,说了一句关键话语:“好圣孙。”朱棣听后才受了触动,向身边的解缙点了点头。其实解缙等于挑明了一个事实,想让您喜爱的皇孙顺利继位,那您就必须先传给皇长子。
永乐时期的太子之争看似已经尘埃落定,但是谁都没想到,接下来的暗斗会持续近二十多年,更没想到在朝的文臣武将大多数都被牵扯其中,以致最后更是来了个翻版的叔侄“龙虎斗”。
潜心谋反 亲征平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伐班师回朝的途中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
仁宗战战兢兢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但是真正在位时间却很短,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即位,到次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孙皇后的这位公公只做了不满十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
接下来就是孙皇后的丈夫朱瞻基登场。朱瞻基自小就聪明精悍。一次,父亲朱高炽奉命带着朱高煦等人到孝陵去祭奠明太祖,因父亲是皇太子,自然该走在最前面,并且还不能走太慢。但他的身子过于肥重,脚又有病,左右虽有内侍搀扶,但还是走着吃力,不但气喘如牛,还有几次几乎要摔倒。朱高煦随在朱高炽的身后,看到大哥如此狼狈,心里高兴,不觉把心里想说的话说了出来,他笑着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谁知紧跟在他身后的皇太孙朱瞻基马上接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这句话接的飞快,又争锋相对,不由让朱高煦回顾失色。他开始觉得眼前的大哥不足为惧,反而是身后这个侄子到有些不好对付,将来肯定是一个强硬的对手。
其实朱高煦一直对皇位念念不忘,虽然太子之位已定,但他一直想把他大哥的太子身份废掉,要父皇兑现当年许他皇太子的诺言。就这样,近二十多年间,朱高煦尝试用了很多的手段,但都没有如愿当上太子。后来,无望下的他产生了武力夺位的想法。他想学父亲,等朱棣一死,他就起兵,将大哥坐的皇位抢过来。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封藩于山东乐安州,这在之后,他便开始安排将来谋反的事情。他一面暗中募兵,一面又不断派人潜入京中,打探消息。
结果朱棣在率师回京的途中突然去世,而随军大臣杨荣、金幼孜等人商议秘不发丧,日常供应饮食等等,仍与朱棣在世时一样,只暗中派人把消息传给了朱高炽。事情办得非常谨秘,所以朱高煦一无所知,等他知道父皇已经去世消息时,皇太子朱高炽已经被拥上了帝位。
朱高煦算错了一着,非常愤怒,但是谋反的心却更加急切了。虽然仁宗即位后给他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非常优厚的封赏,但仍然不能打消朱高煦的反心。他抓紧准备着,想给大哥来一个突然袭击。但还没等他动手,仁宗就突患急病而死。
朱高煦通过在京中的探子得知了仁宗突然驾崩的消息,也得知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正从南边赶回来即位。听到这些,朱高煦立即决定,在中途将太子劫杀。乐安州正处于南、北二京通路的东侧,劫杀起来到是很方便,因此他派出一支部队,以为这次事在必成。但没想到朱瞻基是个极为精敏的人,从小在祖父朱棣身边操练多年,行动起来也是迅速机密,他率领一队轻骑,从南京到良乡,只用了二十天的时间,朱高煦派出的军队竟没能追上他。朱瞻基在良乡接到了他父亲仁宗的遗诏,随后加急赶到宫中。又不到十天,朱瞻基便在灵前即位,改元宣德,是为明宣宗。
朱高煦再一次恼怒不已,似乎觉得太不公平,大哥对付不了也就认了,连年轻的侄子都摆了自己一道,但他还不可认输。
宣宗即位后,给他两个叔叔的封赏比他父亲即位时还多。但朱高煦还是不断提出一些过分的请求,又递上了一件封事,列述了四件有关国计的事件,想看看新天子的见识。宣宗确实聪慧,一见便知其意,他接到奏章后,马上批令有司迅即照办,随后他还回书一封,向汉王致谢。并且上朝时对众臣说,祖父成祖曾向他父亲说过,汉王像是有异志,叫他特别戒备。然而汉王所上奏的奏章却是忠心为国,可见他已经改过自新,所以他的奏章必须认真执行。这里宣宗说出的话很有深意,就是借着成祖说朱高煦有异志的话,给汉王扣上一顶大帽子,将来无事便罢,若其真有反心,出兵讨伐就师出有名了。这里也可以看出宣宗不愧是成祖所调教出的最得意的人,出手老辣得很。
可是朱高煦却不知道这一切,他以为宣宗被自己的“忠心”迷住了,觉得这位侄子也不过如此,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聪明可怕。所以就更加肆无忌惮的扩张自己的实力,不断地积聚起很多的军资,将乐安附近州、县的刀弓马等,都一并收聚起来,以待兴兵使用。还派亲信去京中,向那些在“靖难之役”中和他共过事的故旧进行联系,约他们届时作为内应。他派人到老帅英国公张辅那里做工作,等张辅听明来意后,二话不说将来人拿下,献给朝廷。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牺牲的大将张玉之子)
宣宗在这个时候已经听到很多乐安方面即将谋反的消息,但他非常镇静。派中官捧着他的敕书去乐安向朱高煦开读,叫他莫负朝廷恩意。但朱高煦已经打算鱼死网破,想学他父亲朱棣的老办法,以“清君侧”为名准备起事。宣宗要的就是这些,于是这时他才说:“汉王这可是真反了!”果断下旨出师,为避免出现意外,宣宗还决定亲征。当朱高煦听到宣宗亲征的消息,才感到这个人锋锐机敏,料事准确,不由得害怕了起来。结果大军不到十天就来到了乐安,将这座城市团团围住。色厉内荏的朱高煦最后只得向他的侄子俯首认罪,宣宗没有杀他,只是将他二叔和他的儿子都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筑起关押他们的禁室。
过了四年,宣宗想去看一下他二叔,结果朱高煦因为长时间的囚禁早就痛苦不堪,看见宣宗一来就眼冒凶光。老对手四目相对没多久,朱高煦猛然抬起脚上的木铐向宣宗扫去。宣宗没提防,摔倒在地。
宣宗勃然大怒,命人抬来一口大铜缸扣住了朱高煦。朱高煦力气大,竟然挺着脖子将几百斤重的铜缸顶起来了,以示不屈。宣宗更加恼怒,竟下令用一堆木炭埋住铜缸,然后点燃木炭,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烧死。
改立皇后 不废正业
说完朝堂上的事,让我们再回过头看来看看宣宗的“家里事”。
宣宗即位后,将太子妃胡氏封为皇后,孙氏封为贵妃,但孙氏并不满足,也不甘心低胡氏一头。孙氏不仅容貌极美,又工于心计,她巧于显出自己,却又能让人说不出什么来。孙氏的灵巧多变,使得在很多方面让胡氏比不上她。胡氏虽然心里明白,孙氏在处处争先,但对自己又那么恭顺,所以也对孙氏无可奈何。而精明的孙氏也压制住了自己的野心,在成祖和仁宗时期都没有表现出来,她要忍到可以出手的时候。
等到最爱她的宣宗做了皇帝后,孙氏认为取代胡皇后的时机到了,但她为了慎重,还是积极活动,四处打探。后来她发现,要想当上皇后,首先就必须翻过宣宗的生母张太后这座大山。所以孙氏要宣宗先为她用请金宝的方式来试探张太后对自己的看法。
内容是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戒
原来依明朝规例,作为皇后既有册立时给她的金册,另外还有一颗皇后金印,这金印也称金宝。而贵妃被封时只有金册,无金宝,以示区别。宣宗便用这个区别来试探母亲,说当年胡、孙二人同时被皇祖选为妃、嫔,名位上都差不多;如今一个皇后,有册有宝,一个贵妃,有册无宝,相差太多了,希望孙氏也可以获得金宝,让她的名分与胡氏相差不多。
张太后一生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从燕王世子妃时就辅助朱高炽处理事情。朱高炽办事缓慢,好多事其实都是靠她来处理决断,再到后来成为太子妃、皇后,见过的事多了,也使得张太后成了一个精明强干,公平正直,能顾大局的人。对于孙氏和胡氏,她早就看出孙氏得宠,但她对孙氏的过于聪慧不太喜欢,反而是胡氏沉默大方,很能容人,让她很是喜欢。
所以宣宗一开口,张太后就知道这背后的意思是什么,但她也明白,大麻烦恐怕还在后头,不如先应下来,但设下说词,免得他们再生心。她拿定主意后说,贵妃之有册无宝,是祖宗的规矩,原不可轻议,只是贵妃是与皇后同时进宫的,稍示优异也未尝不可。不过以后却不可再想与皇后相比。宣宗深知太后用意,便不再多言。就这样,张太后勉强同意了儿子 的请求,派人特地为孙氏铸造了一颗金印。但是之后宣宗为了再提高孙氏的地位,把她的贵妃称号前加了个“皇”字。这样,成为皇贵妃的孙氏距离皇后的位子看上去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在后来孙氏知道胡氏多年未孕,没能给皇上留下子嗣,所以只要能在胡氏之前生下皇子,那么改立皇后之事就更有把握。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孙氏生下皇长子朱祁镇。但据史书记载,孙氏是在心腹宦官、宫女的参与下,“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明史·后妃传》),才终于抢在胡氏之前“生”下了皇子。
但不论这个孩子是不是孙氏所生,现在名义上都算在孙氏身上。孙氏生子的消息使宣宗大喜,而外廷群臣早就知道宣宗亲孙妃、远胡后,看见皇帝这般高兴,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一些眼疾手快的大臣,在皇子出生仅仅八天之后就纷纷上疏,请求立皇长子为太子,改立孙妃为皇后。
身为皇后的胡氏听到孙妃生子的消息,知道自己无论以后再怎么生下皇子,也无法追上孙妃。加上宫内外已经刮起早立太子,改立皇后的风潮,胡氏知道风潮的背后肯定是宣宗默许了这一切。于是胡氏知趣地请求立皇长子为太子,改立孙妃为皇后,自己有病,愿意辞位。宣宗得知胡氏主动让贤,心里非常高兴。张太后刚开始不同意废后,但架不住宣宗反复劝说,再看到胡氏坚决辞让,最后也只好无奈的同意。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宣宗正式废后,孙氏成为新的皇后。胡氏被废之后,迁出了正宫,退居长安宫,也就是后来的景仁宫,被赐号为静慈仙师。胡氏无故被废使得“天下闻而怜之”(《明史》),张太后更是非常怜惜她,常把胡氏召来和自己同住。每次宫中举行宴会,太后也总把胡氏的座位安排在孙氏之上。
改立皇后的事让当时的人认为宣宗有失德之举,也因这事让他获得了“风流天子”的称号。加上喜爱斗蟋蟀,蟋蟀古名促织,就是蛐蛐。宣宗总是让宦官和其他人到处搜寻上好的蛐蛐,带到宫中来斗。因此宣宗也得到了“促织天子”的名号。
除了斗蛐蛐,宣宗还喜欢其他的娱乐活动,比如射箭、投壶、击球、蹴鞠等宫廷游戏。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画家商喜所作的《明宣宗行乐图》,来看一看这位总给人“聪慧精悍”印象的大明天子的另外一面。
都说玩物丧志,但是在宣宗这里虽是玩乐不停,但是正事却没有落下。查继佐在《罪惟录》中指出:宣宗虽然喜欢斗蛐蛐等活动,“万姓颇为风俗,稍渐华靡,然此其余才,性明断,不废政事”。在位的十年里,宣宗的一些游乐之举和政务活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有些游乐还涉及到了政务,但宣宗都能妥善地将两方处理好,基本上做到了政务、游乐两不误。
宣宗继承了父亲仁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宣德年间明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宣宗还很重视民生,为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压力,尽可能地调节和制止朝中那些干扰农业生产的活动,使得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
通过种种政策的实施,明朝在仁宗和宣宗两位皇帝在位的十年里被称为“仁宣之治”,是一个较为辉煌的时代。
但随着宣宗的去世,这短暂的辉煌也随之慢慢消逝,明朝的发展向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那么在这之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孙氏在这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别着急,下期我们接着说。
参考资料:
[1]《北京志·人物志》
[2]《明太宗实录》
[3]《明宣宗实录》
[4]《明英宗实录》
[5]《废帝郕戾王附录》
[6]《明史·诸王传》
[7]《明史·后妃传》
[8]《明代宦官》
[9]《明朝的拐点——永乐皇帝和他的子孙》上、下
[10]《大明帝国》系列之《景泰、天顺帝卷》上、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