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网课|乾隆皇帝与耶律楚材
2020-04-09 16: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耶律楚材祠

元代著名宰相耶律楚材及其家族的墓地修建在瓮山东南,即今日颐和园内耶律楚材祠及耶律铸墓所在地。《天府广记》中王崇简《题耶律楚材墓》诗序,有“康熙戊申二月二十七日……断垄渐平,耕者及其址,石像仅存下体,余皆荡然。三十余年来,问之土人,鲜知为公墓者。”

左图:乾隆皇帝像;右图:耶律楚材像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 (1190)金中都(北京),卒于蒙古乃马真皇后三年(1244)。他是元代重臣、贤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一位博览群书、熟谙经史、术数医卜、音乐、天 象、文学、地理的学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词赋家。1218年春,耶律楚材受成吉思汗征召,辞别燕京(北京) 途行三个月到达成吉思汗大营漠北,受到大汗的器重和喜爱。第二年夏,他便随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从此,耶律楚材开始辅佐元太祖(大汗)、元太宗(窝阔台) 处理朝政达三十余年。在长达三十多年中,他以“致主泽民”的平生志愿,忠于职守,大胆的施展治国之宏图,以一位具有雄韬大略的政治家、思想家,高瞻远瞩,客观的制定出一系列有效政策,草创各种规章制度,从而为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以及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诚如明朝沈德符所言“大有造于中国,功德塞天地”。(《万历野获编》卷28)。具体而言,耶律楚材的功劳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避免了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元太宗平定中原后,有些近臣向 太宗说:“汉人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可以把他们的土地全部空出来做牧场。”耶律楚材则从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坚决反对和制止了蒙古上层贵族提出的将大量肥沃良田变为牧场的荒谬想法,从而保护了中原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缓解了元太宗继续南征军需物资之难。

第二,保护了大批汉儒、能工巧匠以及广大人民的性命。按照蒙古传统制度“凡是攻打城池,敌人用弓箭和石块袭击的,就是违抗命令,攻克之后,必定将城 中军民全部杀死”。当时金朝南都汴梁将要攻下前夕,大将速不台派人向元太宗说:“金人抗拒了很长时间,我军死伤很多,汴梁攻克之日,应该屠城。”耶律楚材急忙上奏道:“能工巧匠,富裕人家,都集中在这里,如果将它们全部杀死,我们将会一无所有。”又说,“将士们辛苦了几十年,想要得到的不过是土地和人民。得到了土地而失去了人民,又有什么用呢?”当时,城里还有二百多名儒士,耶律楚材耐心晓以利害,元太宗深感楚材的意见是对的,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只杀了金朝上层统治者,而保护了住在城中的一百四十七万人的性命。

第三,耶律楚材在政权组织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宝贵意见。诸如,推行汉法和汉制。1234年(金天兴三年)灭金后,耶律楚材针对华北地区诸路长吏兼领军民钱谷,恃其豪强肆为不法的情况,提出:“长吏只管民事,万户府总军政,课税所掌钱谷,各不相统摄”的地方政权三权分立的建设原则,得到太宗的同意,遂为定制。他还在户籍、赋税制度的建立方面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不仅抑制了少量大地主阶层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横征暴敛,减轻了农民的沉重负担,又保证了国家的富足和急需。

第四,耶律楚材的另一个贡献是力主实行文治路线,实行汉化,以儒治国。身为辽国皇族后代,早已汉化了的耶律楚材,深深懂得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一个国家,对加强巩固皇权统治的重要性。因此,他向元太宗建议实行文治路线。进言道“天下虽得马上,不可以马上治”。还上奏说:“制造器 具必须用好的工匠,要保持国家已取得的成就,必须用儒臣,儒臣的事业,不进行几十年的积累,是难以成功的。” 在他主政期间,为了弘扬和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造福于子孙后代,做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工作。首先,他选用儒士担任十路征收课税使;其次,在燕京等地设置编修所,经籍所等学术机构,还组织专门人才从事经史、典籍、文学、儒家学说的分类、手校编撰等纷繁复杂的工作;恢复和建立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招贤纳士,并规定被俘为奴隶的读书人亦可参加考试,若主人隐藏不让其参考的处以死刑。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共选出四千三百名读书人。在耶 律楚材“以儒治国”的思想统领下,招以孔子五十一世 孙元措封衍圣公。尊崇孔子,任用汉人儒士,这说明蒙古统治政策开始一个重大变化。

总之,在元朝统治中国期间,许多规章制度和措施都是由耶律楚材亲自起草拟定的,为元代初期各种政治制度的建立、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弘扬、保护儒士等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使一个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奴 隶制国家跃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使之政权得以建立和巩固。


耶律楚材在死后七百多年间, 一直受到后人的缅怀与敬仰。对于他的成就与地位,不管是同时代人,还是后辈统治者以及名士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十余年后, 元世祖忽必烈特意为耶律楚材重修陵墓,建庙立像,隆重悼念这位开国元老。至顺元年(公元1330 年),元文宗图帖睦尔下诏,追赠耶律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 ‘文正’。学者孟攀鳞为《湛然居士文集》作序时评价道:“唯我中书,湛然居士(耶律楚材法号),天资英挺,上智诚明,耆龟其识,钓鼎其器,耸四方之聚瞻,遇千载之嘉会,作朝廷之翰,维社稷之桢,牢笼区夏,宰割山川……”。元史编纂者宋濂在《国朝名臣序颂》中评价说:“唯楚有材,晋实用之。达人先知,曰千里驹。堂堂中叔,执政之枢。相我太宗,拓开鸿基。拱立龙庭,上陈帝谟。三灵协和,万象昭苏。舒吾阳和,脱比剪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相隔五百年之后,一位大清皇帝乾隆也非常敬重耶律楚材,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敬仰程度远远超过前人。

耶律楚材衣冠冢

首先,乾隆皇帝为耶律楚材重修祠堂和墓碑。元朝被推翻之后,明代初年,官民出于对蒙古统治者的不满及对元朝官吏管理的愤恨,再加上多年的战争,耶律楚材的墓被夷为平地,祠堂也被焚之一炬。时光荏苒,物换星移,到清代乾隆皇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 乾隆为给其母作六十大寿及其自身享乐的需要,下令建造 “清漪园”。工匠们在瓮山脚下取土挖地基时,偶然发现耶律楚材的棺木。乾隆皇帝得知后,鉴于耶律楚材的功绩,不但没有下令迁坟或者平墓,而特意下谕,重新修建一座华丽的精美的祠堂三间及往日的墓地,并且亲自作了《耶律楚材墓诗及序》,树碑以述其沿革。序曰:“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故培土为山其上以藏之。闻其为楚材之墓久矣,使阅时而湮灭无传,岂所以褒嫌劝宗之道哉?因命所 司,仍其封域之制,并为之建祠三间,使有奠馈申酌之地”。他又亲笔题诗:“曜质潜灵总幻观,所嘉忠赤一心殚。无和幸免称冥漠,有墓还同封比干。窀穸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没为重完。摛文表德辉贞石,臣则千秋定不刊。”被成吉思汗倚为左膀右臂 “天赐大汗神人”的耶律楚材,入土四五百年之后,又赢得了一位隔世知音——乾隆皇帝的赞颂。

《耶律楚材墓诗及序》

乾隆皇帝泼墨题诗,还觉得意犹未尽,又命丞相汪由敦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碑记约有五百六十字,前一 半文字主要陈述耶律楚材的历史功绩以及为何重修墓祠的缘由;后一 半文字说明耶律楚材这位贤相被圣明乾隆皇帝“大加表彰培护”的幸运,从而盛赞了“眷怀贤哲”的大清英明皇帝的功德。《碑记》是这样表述的:“史称楚材精术数,其卜兆于此也,岂真预知身后之必膺 荣誉?抑亦其功烈所存,有不容终泯者?然使不遇我皇上眷怀贤 哲,安望于世远年湮之后,勿墜而益传?则是举也,固为楚材幸 ……”,此话是说:史上称楚材精于法术,可以未卜先知,但他真的能够预料他死后能获得此殊荣吗?如果没有遇上眷怀贤哲的乾隆皇 帝,早就被后世人们遗忘了,怎能有传颂之事呢?这就是你耶律楚材的幸运,也是天下人的幸运啊!这如同说假如没有伯乐慧眼赏识,哪有千里马之幸啊!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如此敬重耶律楚材,不惜重金重修楚材之墓和祠堂,并立碑撰写诗文及序,还在祠堂匾额上亲书“元枢宰化”四个大字呢?我以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安邦的需要。元朝统治中原与清朝进关统一华夏二者如出一辙,都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落后的生产关系融入先进的生产关系之中;落后的上层建筑统治先进的上层建筑。到了乾隆年代,大清政权虽然得到了巩固,有“康乾盛世”的局面出现,但各种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民族矛盾比较突出,复明反清的斗争时有发生,满汉之间摩擦时而不断。面对诸多矛盾,善于攻心和笼络人心的乾隆皇帝需要像耶律楚材这样忠于朝廷,忠于圣上的官员和人才。乾隆皇帝以此明示各族官吏和各层人才只要为大清统治出谋划策尽忠尽力,大清皇帝都予以奖 励,从而使矛盾减少或缓和,岂不有利于安邦!

其二,是治国的需要。耶律楚材在辅佐元太祖、元太宗期间,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纲略。他曾说“天下虽得马上,但不能马上治”,这即是说武力可以得到政权,但不可依靠武力治理国家。这样的治国方略对大清帝国的巩固和统治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借以给耶律楚材树碑立传“摛文表德辉”于碑上,昭示当朝文武官员以及后代子孙,以此巩固和沿续大清的统治。

其三,是彰善瘅恶的需要。耶律楚材早年就立下“泽民济世学英雄”、“唯思仁义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因此,在其辅佐元太祖、太宗达三十余年间,一直以此为座右铭,严于律己,“忠诚自许一心赤”,“不学乱世奸人雄”,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君子之道。他为官勤奋,清正廉洁,对自己的亲属时常加以教育和约束,不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权势去干违法的勾当。他嫉恶如仇,忠君无二,敢于谏诤,维护元朝统治者及广大人民的利 益;而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吏,坑害百姓的人从不畏惧,并发出“惟希一统皇家义,何暇重思晁氏危” 的誓言。他“笃于好学,不舍昼夜”,对于后辈严格要求,曾说:“公务虽多,昼则属官,夜则属私,亦可学也”。他为什么笃学不倦,持之以恒呢?其诗言:“致主泽民宜多本,读书学道好穷源。他时辅翼英雄主,珥笔承明策万言。”可知,他好学的根本原因和目的是更好地“致主”、“泽民”、“辅佐英雄主”。这些是乾隆皇帝梦寐以求的,希望大清的臣民都能效仿耶律楚材,故为之树碑立传。

总而言之,具有深厚儒学思想,力主以儒治国、发展儒学教育、自强不息、为官清廉勤奋,嫉恶如仇、忠君无二、笃学精专、严于律己,泽民致主、维思仁义等高尚品德的耶律楚材,乾隆皇帝知之甚深,如得此等人才辅佐和效忠大清皇朝,何愁大清帝国不永世长存?乾隆皇帝其所以敬重楚材“摛文表德辉贞石”,亦诚如汪由敦奉命撰写的《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中所言“而圣天子 所以教忠劝功,大彰瘅而示风历, 直使百世下咸知感奋,尤当大书特书,以垂示无极者也。”

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的墓碑及祠堂位于昆明湖东岸,院子不算大,很肃穆。东墙下有一石瓮仲,端正地立着,仿佛是主人的忠诚卫士。南边有御碑矗立,碑上刻着乾隆皇帝亲书的《耶律楚材墓诗及序》。北边是三间坐北朝南的祠堂,匾额上有乾隆皇帝亲书的“元枢宰化”四个刚劲浑圆的大字,让人一望而肃然起敬。祠中有彩塑耶律楚材的坐像,神态安详自若。今天当我想着园中这一景,这一处名胜古迹,仍不油然产生敬慕之情,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颂扬耶律楚材的历史功绩,探明乾隆皇帝为何于五百年后竟如此的歌颂和缅怀耶律楚材的缘由。

耶律楚材翁仲
祠内供奉耶律楚材像

图片-颐和园研究室、网络图片

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图片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

颐和园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