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展|古代天文机构的成长之路
2020-05-13 16: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宅在家里出不去?

“云看展”带你

线上玩转天文馆!

朋友们,喜欢古代天文吗?

好奇古代天文官员在哪里办公吗?

他们的工作职位叫什么?

什么?你都不知道啊?

那是时候跟我去北京古观象台学习一下啦!

那里可是现存同期古代天文台中持续观测时间最长的一座天文台,也是现存古代天文仪器配套最齐全的皇家天文台。

古观象台外观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自始至终受控于皇权并为皇权服务,古代的统治者们使天文仪器成为皇权的代表,每次制造都指定专人进行制作,并给与足够的国家财力支持,在封建社会统治下,统治者们对天象极为重视,每个时期都设有观象台,并设置一大批官员进行观天,制定历法,以便祭天、征战和生产。观测天气,星象变化,掌握季节和农时,成了当时重要的国事之一,并演变出以下官职。

紫薇殿内牌匾上的“观象授时”

太史令,也称太史,相传夏代末期就有这个官职了。西周、春秋时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等工作,同时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大家都知道,国家大事都要经过天象观测来占卜吉凶,而太史令就是根据天象观测结果来解释决定国家大事处理方向的人。

到了秦汉设太史令时,皇帝将太史令职位降低,使得太史令的实权大大减少。魏晋之后太史令再次分权,将修史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朝时改作太史监,唐朝改称太史局,后又改为司天台。宋代时期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而到了元代设置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当时推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离我们最近的明、清两代先后设立了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后改称钦天监。如今的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清时期就是钦天监的观测地点。钦天监之首为监正,相当于现在天文台台长的职位。在当时,由于百姓不能随意观天,钦天监可算是个神秘的机构。顺治元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开启了一个由外国人参与中国天文机构的时期,一直到道光十八年,最后一任监正俄国传教士毕学源逝世,清朝钦天监才不再有外国传教士。民国后,钦天监裁撤,原址改设中央观象台。1929年中央观象台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结束了将近五百年的天文观测历史,成为中国第一座天文博物馆


作者: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