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2020-06-22 15:1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名城会客厅

三山五园所处的北京海淀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密集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一。三山五园本身亦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山五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为大家解读三山五园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郭黛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郭黛姮教授为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助手与关门弟子,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学术视野开阔,成就卓著。郭黛姮教授率领团队在三山五园领域进行了数十年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图档和调研数据,“数字圆明园”被科技部列入《科技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科技档案》,誉为“为解决我国多达33万处的古遗址、古墓葬类遗产的展示和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01 三山五园的历史沿革

三山五园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其所处的北京海淀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密集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一。三山五园在海淀区的出现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建设,而且还见证了北京作为都城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就三山五园本身来看,若按时间排序,首推香山静宜园。

  • 静宜园

香山静宜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所建的香山永安寺;即现存的静宜园中的香山寺,这里曾经是金章宗会景楼,“金明昌、承安、泰和(1190-1208年)间屡幸焉。大定中诏经营香山行宫及佛舍,寺成,赐名大永安寺。元皇庆元年(1321年)重修,后有藏经阁,郁秀、清雅、望都三亭,又有葛稚川、丹井,金章宗祭星台,获驾峰、梦感泉、碁盘石、蟾蜍石,明昌四年三月幸香山永安寺。” 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始以香山为行宫,乾隆十一年加以扩建,形成二十八景,赐名为静宜园。

  • 静明园

玉泉山山上“旧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元世祖建昭化寺,明英宗建上下华严寺。康熙十九年(1680)以此为行宫,初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八年重加修葺,全园共有十六景。

  • 畅春园

“在京城西直门外十二里,地名海淀,圣祖仁皇帝万几之暇驻跸于此。……因明武清侯李伟故园址,少加规度,周方十余里。”这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建的畅春园。

  • 圆明园

圆明园最初是一座皇子赐园,由于康熙帝建了畅春园,便在它周边为皇子赐地建园,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满文上谕档中披露的皇三子胤祉给父皇的奏折:“窃于今年正月十八日,臣等奏请在畅春园周围建造房屋,皇父御赐北新花园迤东空地,令臣等建房。臣等同勘,若建七人房屋,地方似觉窄狭,故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具奏皇父,在此地修建房屋。……。请旨。”[朱批:好]。由此可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春,经皇上批准,四阿哥胤禛的花园开始建造,并且说明地点在畅春园以北的一块空地上,这便是最初的圆明园。建园之初仅仅“相度地宜,结构亭榭,取天然之趣,省工役之烦”。园子建成之后,便得到康熙的赐额曰“圆明”,“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明”是指办事光明磊落,完美明智,表现着康熙对胤禛人品标准的期望。1723年胤禛即位,改元雍正,并下旨;“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园之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从此开始了圆明园作为有清一代五朝皇帝在园中临朝理政的大幕。

  • 清漪园

清代以前,据文献载:“原甕山在都城西三十里,玉泉之東,西湖當其前,金山拱其後。……原西湖隄東稻畦千頃,接甕山之麓,有寺曰圓静,因巖而構,甃為石磴,㳺者拾級而上,山頂有屋,曰雪洞,俯視湖曲,平田遠村,綿亘無際。”

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於其地建大報恩延壽寺,命名萬壽山,並疏導玉泉諸派滙於西湖,易名曰昆明湖,設戰船仿福建廣東巡洋之制”。乾隆十六年(1750年)“开浚西湖,赐名昆明,乃即堤岸为园曰清漪,桥、亭、轩、阁,云布绣错。”

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后,光绪十一年(1886年)假借操练水军的名义在昆明湖西部增建了水师学堂,重修万寿山前山的部分建筑,后山及后溪河的若干建筑仍为遗址,即为今天所见状况。

三山五园片区,除了这几座皇家园林之外还有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若干佛寺、庙宇、私家园林、护卫军营等等,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长廊。其中的每座园林不但历史积淀丰厚,而且造园手法各具特色。

02 三山五园造园艺术个性独具

  • 巧于因借的山地园林-香山静宜园

香山静宜园利用西山的东坡而建,占地149公顷。香山在北京算是较高的山,园中建筑群因山就势,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成散点布局,镶嵌在山体之中。此山虽有泉水多达五十余处;造园用水多采取水池、溪流、瀑布等,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或环绕群组周围,个别于园中园当中,增加园林趣味。乾隆十年(1745)扩建后形成二十八景,后虽有添建,仍然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香山静宜园
  • 因泉得名的玉泉山静明园

“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歕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这就是静明园所处环境的个性;它所在的位置,湖山尺度不大,占地仅65公顷,而且山势成南北走向,东西不宽。山上虽然泉水丰沛,园中仅有几处不大的水面;这座园林其最大的特点是湖山尺度和建筑配合得体,建筑群大多为小体量,分布在山体东西两侧。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成为标志性的景物,其余则多为一层房屋,散置于山腰、山脚、水边,景色丰富。乾隆帝将园中的景物归纳成十六景,并说:“玉泉山盖靈境也,雖亭臺㸃綴,時有晦明,而山水吐納,嵐靄朝暮,與造物相終始。故一時之會,前後迥異,一步之移,方向頓殊。”

玉泉山静明园
  • 追寻江南园林特色的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海淀,以水景为主,风格与其他几座园林完全不同。明代李伟的清华园,曾经是“前后重湖,一望漾渺……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康熙帝在此基础上建造的畅春园;“视昔亭台邱壑林木泉石之胜,絜其广袤,十仅存夫六七,惟弥望涟漪,水势加胜耳。”保留其水景特色,是为清代帝王第一座为自己居住而建的皇家园林。从一张后期的样式房图中粗略的看,其中建筑群不过十余处,大部分为水面和水体(稻田)占据。

样式房绘畅春园平面
  • 集锦式造园典范-圆明园

圆明园所处地段虽水源丰沛但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范例。园中景观步移景易、层出不穷,特色景观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由三园构成: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乾隆中、后期,曾有属于圆明园监管的熙春园(现在清华大学所在区域)、春熙院(在西洋楼景区北侧),故一度有圆明五园之称。嘉庆、道光先后将其赐予亲王,变成私园。圆明三园中大小景区100余处,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圆明园的景区大多彼此有湖、山相隔,独立成景,依据功能不同,景区大小各异,园中不仅有理政、居住建筑,还有宗教、文教、农事等类型建筑,以及多种奇特的园林景观,如仙境、欧式庭园、写仿名山胜景等,景观意境层出不穷。

圆明园总平面图(©清城睿现)
  • 彰显皇家气派的清漪园

清漪园,在五园当中建造的最晚,但其所体现出的皇家气派最为出色。它不仅与圆明园平地造园不同,也不同静宜、静明两园,园林建筑偎依在山体之中,而是将主体建筑大报恩延寿寺的佛香阁、智慧海从万寿山上凸显出来,建筑群立体形象与湖山相映。原来的瓮山山体轮廓原本没什么起伏,高度仅60米,长度约1000米,仅山体西半部前临“西湖”。经过人工整治,“将水面向东、向西扩展(今西堤以西),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超大水面。”水体大大超过山体的尺度。

在这样的山水环境中,面对造型较简单的山体,通过设置建筑物加以装点。在山体中部筑起了一组壮丽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着万寿山南坡,其两侧对称布置着宝云阁(铜亭一组)、转轮藏及万寿山昆明湖碑,再向东西延伸,在山腰还布置了若干最殿宇、亭榭、楼阁,最后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包裹着山腰、山脚的若干建筑,烘托着中部的主体建筑群,从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

同时,西堤的设置,将西山景色借入园内,对三山五园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

03 三山五园的文化内涵丰富

  • 体现着帝王治国的理想

三山五园景观远远越出园林景观的含义,它实际上是帝王审美理想的物化表现;例如,借助于景观命名达到表白帝王心中的政治理念。康熙最初在构建畅春园时具有“避喧听政”之意,虽然离开了紫禁城,但还要理政。于是将宫门内的大殿命名为“九经三事殿”,“九经”清代解释为“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孝经、论语、孟子”,“三事”解释为治国之要事,殿名包含着要按照儒家的经典来治理国家。圆明园朝仪大殿命名为“正大光明”,日常办事场所名“勤政殿”,静宜园的朝仪大殿也名“勤政殿”,园中常朝殿宇命“致远斋”乾隆诗称“香山敕政处,其名致远斋,致远在慎近,九洲一心怀”。静明园的朝仪大殿名“廓然大公”,也具有类似的含义。从这些建筑命名表达的是帝王在园中并非悠游自得,而是不忘要循经守礼、处理朝政。但在五园之中只有圆明园处理政务活动最为频繁,曾在此决策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大事。

圆明园的核心区以九岛象征天下九州,作为国家的象征。而九岛环湖,其外有支汊纵横的河道,则是仿邹衍九洲环瀛海之说,从而赋予景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另外,圆明园在雍正皇帝进行扩建时,通过对地形的改造,使得整个园子西北高、东南低,山丘与河流相间,并在东侧设有较大的水面。以西部较高的山丘象征昆仑山,以东部水面象征东海。由此可见,圆明园的山水格局实际是中国版图地理环境的缩影。

雍正年间朝圆明园地形图(©清城睿现)
咸丰年间圆明园地形图(©清城睿现)
  • 园林景观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三山五园的景观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当时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每个帝王不得不关心农业,三山五园的景区设置出现了农田一类;圆明园中有田字房、北远山村,清漪园有耕织图,静明园有溪田课耕。它们成为清代皇帝体察农情的重要场所。

圆明园田字房数字复原图(©清城睿现)
  • 景观设置表现了帝王的文化诉求

从三山五园建筑景观设置中可以看到帝王内圣外王的文化追求,表示在青山绿水之间不忘修身养性;因此园中有众多的书院、书屋、书楼建筑,畅春园北部有清溪书屋、西花园有皇子读书的讨源书屋。静宜园有洒兰书屋、得趣书屋,静明园有怡兰书屋,圆明园有书院、书屋、书楼、书室几十处,在专门为皇子居住及读书的洞天深处一景中,明确的表达着帝王的文化诉求;其中的孔子神龛写有一幅对联“道统集成归智德,圣功养正仰微言”,告诫皇子们将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学好儒家的道统。并希望子孙们“愿为君子儒,不作逍遥逰”。努力修身进德,有济天下的胸怀,将来成为一代明君圣王。

圆明园洞天深处
  • 利用宗教景观作为统治的精神支柱

宗教建筑在三山五园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静宜园有香山寺、洪光寺。静明园有香岩寺、妙高寺、圣缘寺、东岳庙等。圆明园有慈云普护、日天琳宇、月地云居、宝相寺、法慧寺,正觉寺、延寿寺,还有广育宫、惠济祠、花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清漪园有大报恩延寿寺、须弥灵境、云荟寺、妙觉寺、五圣祠、蚕神庙等。各座园林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寺、庙,乾隆帝一语道破:“何分西土东天,倩他装点名园。”这些不分教派的神佛殿宇,不但给予皇族本身以精神慰藉,而且具有象征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用以安抚内外,以求万方安和。

清漪园须弥灵境现状
  • 中西文化交流——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出现

圆明园中最特殊的就是西洋楼景区。西洋楼的建造是由于乾隆帝收到了欧洲园林的书籍于是便决定仿建。当时正值欧洲流行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建筑时期,由身为画家的传教士郎世宁充当建筑师,模仿欧陆建筑的同时,并加以创造。最早(1873年左右)拍摄西洋楼的摄影师奥尔末对于所看到的景象描述如下:“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 这段精彩的描述,给我们以新的启示,结果发现,不仅使用琉璃瓦,还在墙面、女儿墙等处加上了中国传统的若干琉璃装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圆明园西洋楼景区谐奇趣数字复原图(©

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帝虽然引进了西洋建筑文化,但并非从把它作为文化交流来看,主要是一种大国天子对外域建筑新颖、奇特的审美诉求。

04 三山五园是世界认知中国造园艺术成就的载体

三山五园是中国造园艺术被世界最早认知的重要窗口,当年以圆明园为代表中国造园艺术,通过传教士和建筑师们的介绍走向了世界,并引起了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园林。这种风格的园林曾经在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瑞典等皆有建造。同时在欧洲人的著作中明确的说它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例如英国建筑师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96)1757年在《绅士杂志》《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一文称:“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没有任何国家在园林结构的壮丽和数量方面能与中国相当。”另一位园林学者度切斯那(A.N.Duchesne)1775年在《论花园构成》中谈到“1757年钱伯斯先生所介绍的……中国人关于花园布局的观念,在英国和法国造成了很大的进步。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对当时的英国自然式园林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1860 年圆明园被毁时曾说,“圆明园堪称梦幻艺术的典范,……一个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法国现代学者认为王致诚对圆明园的描述“对当时的欧洲兴起的中英式花园的风尚影响匪浅。西方世界自古罗马时期便苦苦寻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已经达到此境界。皇宫的森严色彩在此淡化为自然和艺术的对话。花开花落、湖光粼粼,静寂肃穆的藏书馆,一切都有助帝国的英明统治。” 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A.O.Lovijoy,1873-1962)认为:“中国造园家们的目标不是模仿任何东西,而是要创作出园林的抒情诗,……寄情(passions)和浑然天成(perfect sensation)——的精妙设计。在这一点上,钱伯斯预见到了一种变体的浪漫主义,这种变体后来在十九世纪的文学和音乐中大放异彩。” 这些评论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和深远影响。

一般对浪漫主义解释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中国园林与自然的关系由写实发展成写意,那些文人在私人的小园中寄情山水,正是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进行造园。圆明园中把福海中的蓬岛瑶台,比喻成仙境,也是一例,而且这种手法可以上溯到秦汉时代。

福海数字复原图(©清城睿现)

钱伯斯在他的著作中说:“中国造园师以自然为榜样,而其目标是要模仿他的所有美丽与不规则性。”这与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指出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是造园的核心思想,异曲同工。

英国苏利文认为:“尽管中国园林艺术观念也许被误解或误用,仍然实实在在的深入十八世纪欧洲文化品位的核心之中。”英国以赛亚.柏林认为:“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这些思想史专家的观点足以说明:作为欧洲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源头的中国园林的重要文化价值。

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在十八世纪的世界造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绽放出灿烂光辉。三山五园绝不是仅仅供皇帝玩赏的“景观”,而是体现着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做。是一部以园林形态表现历史文化的活的史书。

三山五园的惨遭焚毁可称为一个民族之殇,成为中国人永远应当牢记的伤痛,也成为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动力。今天它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永远的载入史册。

内容来源: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