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里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柘”里的风景使人心旷神怡,“柘”里的文化催人孜孜探求,这里就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京西文化瑰宝——“潭柘寺”,趁着金秋走进潭柘寺,感受美景与禅意相互碰撞的古寺秋韵吧。
俗话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据记载,潭柘寺始建于公元316年,可谓是京西大地上一颗底蕴深厚的“文化明珠”, 也是有着秀美风景的旅游“打卡地”。
深秋里,潭柘寺的银杏树格外令人神往,最为驰名的要数寺庙中心,树龄超过千年的帝王树和配王树。每年10月底,遮天蔽日的银杏叶由绿变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叹为观止。相传,古时每有新帝登基,帝王树上就会长出一支新干,每有皇帝驾崩,树上便会掉下一枝树杈,十分神奇。目前,银杏叶已经开始逐渐变黄,再过上几天,就到了银杏叶的最佳观赏期,大家就可以到金灿灿的树下打卡啦。
前来游玩的市民告诉记者:“今天我们一家过来看银杏,一进到寺里心就静下来了,再仔细去读这些古迹的讲解,深深的被潭柘寺的文化吸引,来这既能赏景,也能受受文化熏陶,感受特别丰富。”
除了名声赫赫的银杏树,想要了解潭柘寺,就得从潭柘寺的“柘”字开始。潭柘寺因寺前“柘树”得名。古时候,寺院周围长满了柘树,曾有“柘树千嶂”之名。关于柘树还有个故事,据《本草纲目》记载,柘树的根茎能祛风利湿,活血舒筋;柘皮可以补肾固精,入药名为“柘木白皮”,周边村民常来寺庙扒柘皮入药,渐渐的,寺院周围的柘树就成了“无皮树”,寺里的和尚于心不忍,开始对柘树进行管理,这才留下了现在我们能看见的,为数不多几棵柘树。
潭柘寺不单有古树的传奇故事,在龙王殿前,有一条长约1米、重150公斤的石鱼,石鱼看上去像铜制的,用手敲击鱼身各个部位还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据传说,这条石鱼是南海龙宫中的宝物,有治疗疾病的神力,所以来潭柘寺游玩的人们会特别摸一摸石鱼,祈求一份幸福安康。如今,在疫情常态化的管理下,寺内暂停了摸鱼,市民可选择其他方式进行祈福。
听了潭柘寺的故事,再到寺内为游客设立的茶社,沏上一壶翠绿的香茗,透过茶杯内蒸腾而起的氤氲,欣赏着叶落钟鸣,仅需片刻就能让人精神放松、忘却烦恼。
“寺里的文化氛围挺浓的,游园路线规划也很合理,整体看下来很有收获。正好是秋天,景色也特别漂亮的,银杏都开始黄了,感觉挺不错的。”寺内的游人对记者说。
潭柘寺的一砖一瓦、一石一阶都被时光刻画上了深深的烙印,无数人踏出的古香道、角落小院里的翠竹、乃至各座大殿上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兽,都承载着千年历史留下的故事。
潭柘寺景区园林文物部主管毛麒超介绍:“潭柘寺的一花一木还有这些古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在继承、发展、保护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对于植物,我们按时保养、除虫,对于历史建筑,还有文物,我们都在专家的指导下,定期进行维护,力求保存它的完整性,展示历史原貌,让游人来到潭柘寺以后,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欣赏到更优美的园林景色。”
漫步在潭柘寺,鼻间轻嗅的是自然古朴的气息,眼中观瞧的是文化的印记,心罅所念的是家人的平安喜乐,肌肤所感的是远离喧嚣、亲近自然、享受文化的舒适与恬静。“柘”里的故事与文化,能够让人听上一天、想上一周、忆上一月、念上一生,也值得每个到这里的游客,细细品味、孜孜探求。潭柘寺,等你来打卡!
门头沟融媒记者:马燊 郭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