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十三陵水库,对于昌平的居民来说都不陌生,如今碧波万顷,风景如画的十三陵水库,62年前还是一片荒芜。
近日,以十三陵水库建设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九兰》在昌平拍摄完成。影片将再现来自全市的工、农、商、学、兵以及外国友人、驻华使节等40万民众在短短160天建成十三陵水库这一壮举。
其中由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九兰组”引出了这段故事。她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和一个时代符号。
日前,电影《九兰》导演朱丹、演员杨磊以及电影原型人物金淑兰做客第88期读书汇,与现场观众共同分享《九兰》背后的故事。
朱丹是地道的昌平崔村香堂人,昌平是他的家。电影原型人物金淑兰阿姨和朱丹住对门,他从小就想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
正是因为这份对家乡的眷恋,朱丹把目光聚焦在家乡的土地上,把昌平的景色和历史融入电影中小汤山的温泉、1937年的南口战役、明十三陵等专属于昌平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曾被朱丹拍成了电影,如今终于如愿拍摄完成了《九兰》。其实,影片除了要还原当年建设十三陵水库时的真实历史面貌外,对朱丹来说更主要的是想探寻这些十三陵水库建设者的初心。
整个创作团队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朱导反复强调一个词就是“初心”,“五十年代九兰精神就是初心,是需要传承的劳动人民的精神。”朱丹谈起挑选演员的难度,“因为演员要符合那个年代背景,光好看不行,不要瓜子脸,尖下巴,所以九个兰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开拍一个星期以后,“九兰”才从140位演员中精挑细选出来。不管是服装还是道具以及场景,要“穿越”回五十年代。
电影《九兰》的另一重要角色“骆玉明”的扮演者杨磊,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珍贵的物件,当时修水库的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一个五十年代生锈的口琴。“拍摄的时候虽然口琴发出的音已经不准了,但是还是用这个走音的口琴演奏,所以拍摄的时候感染了所有人,非常有年代感,那种无问西东的执着与奉献精神。”“骆玉明”这一角色其实就是四十万修建十三陵水库劳动人民的缩影。这种劳动人民的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非常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演员杨磊还给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演唱了电影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用一个“爱”字总结了自己对电影《九兰》的感触。
影片主创团队为了精准把握历史建设时期的鲜活面貌,特意寻找到50多年前的施工设备、极具时代特点的服装、场景等素材,耗费大量资金和物力进行了忠实还原。将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第一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让电影观众亲历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火热风貌。
当读书汇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原型人物九位姑娘的照片,电影的原型九姑娘金淑兰老人也来到了读书汇现场,并向观众介绍了老照片中的“九兰”。当年她修建水库的时候只有17岁,“我们九个人正好名字里有兰字,互相都不认识,只想着埋头苦干,早日建成水库。”金淑兰说起那段岁月,打夯、挑土,铆足了力气干活。干活的时候太苦太累,就会唱打夯歌。“哟嗬嗨嗨!哟嗬嗨嗨……”已经耄耋之年的金淑兰声音洪亮地在现场唱起了打夯歌,感动了在场的观众,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时光荏苒,十三陵水库的水依旧清澈,正如每一位建设者的初心永恒。那份坚毅与执着从燕山脚下的昌平,飞往祖国大地,激励着每一代建设者们不忘初心,继续以高昂的热情和自我奉献的精神,谱写新时代的壮歌。据悉,电影《九兰》预计2021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在全国院线上映。
本期《昌平读书汇》由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昌平区融媒体中心,昌平区图书馆承办。
整场视频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0NTc4ODU0NA==.html
图文来源:昌平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