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从1、以“三山五园”为背景的颐和园周边环境调研;2、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价值和定位;3、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发展路径思索;4、结语,四个方面论述颐和园在“三山五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期推送为本文下篇。
三、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发展路径思索
1. 区域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应抓住机遇强化颐和园文化遗产形象
“三山五园”是古都北京的重要历史文脉,北京市政府对“玉泉山周边64.5平方公里土地”的整治规划极为重视,多次研讨疏解整治方案。蔡奇市长就北京城市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进行调研时表示,要统筹保护好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此外,区域之所以称为“三山五园”,主要是几座历史名园的存在,“五园”中仅存的“三园”更是区域的标志和核心,颐和园作为“三山五园”中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代表的文物文化价值是最高的,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重树文化遗产形象。
一是要推动《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和《颐和园总体规划》的规划审批,并制定《颐和园保护条例》。前者主要在周边规划层面上,使使颐和园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有法可依;后者主要以法律的手段限制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建立起游客对世界遗产的尊敬和敬畏之心。
二是突出颐和园在管理体制、人员设置、奖励机制等方面与普通公园的区别,体现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突出颐和园的文化性、研究性、文物性等特质。建立公园与博物馆并重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功能,规划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修缮技艺的传承。
三是要促进颐和园非遗产功能的剥离。为了治理北京的“大城市病”,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目标,首都作为古都开始了功能减负。同样,颐和园也存在着“大公园病”。颐和园承担着遗产保护、文化传播、教育展示、城市水利、科学研究、旅游接待、市民游憩等综合功能,其功能之复杂为相关遗产之最,尤其市民休闲娱乐功能与遗产参观功能的重叠更为严重,急需借此背景下重新梳理其核心功能。
四是制定限流政策,保护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颐和园的游客量远超最佳承载量,且有相当一部分是非购票入园,据统计,2016年颐和园全年总游客量达1700万人次,其中购票游人1200万人次,年月票游客达500万人次。尤其在节假日形成超负荷的人流,对文物古建造成严重破坏,游客的游览体验也大打折扣。但由于颐和园水面面积较大,地形较为复杂,游客在主要景区过于集中,还需进一步研究游客承载量的精确模型。
2.破解门票经济,打造高端旅游目的地
海淀区将颐和园和圆明园周边地区规划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展示区,以核心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保护与科技阐释为重点,建成世界顶级的中国园林,其规划思路有利于颐和园成为“三山五园”的文化中心和高端旅游目的地。颐和园需进一步发挥文化优势,发展高端旅游,争强国际交往能力,打破门票经济,从门票经济向文化经济发展,促进颐和园在发展业态的转变。在夜间游园、冰上活动、文创研发、遗产监测、文物外展、国际合作、智慧景区建设等方面打造声势,突出自身的特色,在“三山五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带动力。以文创产业为例,2016年颐和园加强文创商业运营的顶层设计,加大文创旗舰店、专营店在全园商业店铺数量所占比重,应用“互联网+”概念,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利用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营颐和园皇家买卖街淘宝店,宣传推广了颐和园300种创意产品,53天共销售商品2.69余万件,销售金额达83万余元。
3.周边环境改善为文脉联络带来机遇,颐和园应抓住机遇恢复完整性
周边区域的拆迁和功能疏解为颐和园门区的完整性恢复和被占用建筑的收回奠定了基础。颐和园门区普遍存在“一大一小一少”的问题,即游客量大、广场场地小、服务设施少。应充分利用“三山五园”规划机遇,增加门区面积,将门区服务功能向现有门区以外延伸,从而将购票、验票、入园、集散的人流有效分开,缓解门区压力。比如北宫门区域,历史上东、西、北三处砂山的位置都已拆迁或腾退完毕,但海淀区推进“三山五园”建设有着自身的诉求,颐和园要充分结合土地确权和规划建设,与周边整治规划相结合,恢复门区规制,完善服务设施;又如东宫门区域,影壁和牌楼之间被公交场站占用,虽有申遗承诺的支持,但仍需借助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将公交停车场迁至西苑交通枢纽,使牌楼、影壁和东宫门成为一个整体,恢复世界遗产的门区尊严。在大他坦、銮仪卫、如意馆、军机处等周边被占用区域,颐和园也积极与占用单位进行沟通协调,查证历史依据,着手制定《颐和园外部环境整治规划》,争取恢复颐和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以颐和园为中心进行周边规划建设,恢复周边历史文脉
“三山五园”规划中重要的“两核之一”是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中心的两园核心区。规划将提升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保护、维护为重点,并对两园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颐和园作为核心区中的重心,应以其为中心进行周边的规划建设。
以颐和园为核心进行周边规划建设,一是可以完善颐和园周边的服务设施,解决门区拥堵、杂乱、无序的弊端,打造“三山五园”核心景区和整体吸引力;二是可以恢复周边的文脉,将颐和园周边的船营、北坞、中坞、旗营、稻田等历史符号、文化信息重新串联起来,将紧邻颐和园的缓冲地带变得具有历史感、文化感,通过历史文脉吸引游客留在颐和园周边区域,提升“三山五园”整体经济效益;三是可利用颐和园文物优势向周边拓展,提升周边文化建设。如利用颐和园数量庞大的可移动文物,在周边选取适合地点建立文物库馆,进行文物展示,不但可以解决颐和园自身文物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也可开辟“三山五园”区域的新的文化展示点。
5.强化文化挖掘传播,树立文化领军地位
一是要通过建立颐和园文化研究中心,通过人才引进,研究激励机制,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拓展颐和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业内权威的专业人才库,在各种学术论坛发出颐和园自己的声音;二是与高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单位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吸引社会学术力量的加入,提升研究能力;三是挖编辑出版有关颐和园的专业或通俗读物,多渠道宣传颐和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四是增加创新应用型研究。在原有的学术理论研究基础上,多鼓励和发展创新应用型研究,通过学研产出的思路,将研究结果、专利等应用于颐和园中,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真正达到研以致用,进一步提升颐和园在业内的研究水平。
四、结语
“三山五园”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融的整体,并将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文化景区进行建设、共同发展。在新时期和新定位的要求下,颐和园也需要转变思路,紧跟步伐,不断深入研究发展建设对策,进一步融入区域发展,引领“三山五园”的文化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努力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和文化产业平台。如今,西山文化带的概念也逐步清晰,并被写入“北京十三五规划纲要”,文保区的腾退疏解和有机更新被提上日程,颐和园作为区域内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图文来源:颐和园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