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雍和宫大街,耳畔不再有叫卖吵嚷,眼前不再有占道经营,“慢街素院”的古都风貌在青砖灰瓦间恢复;推开街边院落大门,无须为危房担惊受怕,不必愁地面坑洼难行,“老房新居”的惬意生活于四梁八柱中实现……
崇雍大街是从雍和宫到崇文门,几条首尾相接、穿城而过的大街的统称,它南接天坛、北接地坛、两侧有国子监等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片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老城中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性区域。
对于雍和宫大街居民来说,围绕崇雍大街展开的街区更新工作,不仅让他们眼前一亮,还让他们心头一暖。
一条崇雍街,千年北京城。
作为连接天坛与地坛的重要轴线,崇雍大街承载着北京老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孙书同在2018年第一次来到雍和宫大街北段进行调研时,却发现这里风貌杂乱、出行困难,甚至是一条“看不到文化的文化街”。
如何让大街找回原来的模样?一张1960年的历史照片成了关键线索:崇雍大街的特色是多元并存、北古南新。与以往想方设法“化妆”不同,雍和宫大街的整治从“卸妆”开始。117处违建相继拆除,134处“开墙打洞”予以封堵,为街区更新打下基础。
“修旧如旧”是街区风貌恢复的重要原则。在每座建筑的修缮还原中,建筑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有价值的旧砖瓦和老构件,整体旧材料利用率达80%以上。而在施工方面,则以传统工艺实施每道工序,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街区风貌。
为了做到“和而不同”,设计团队更加注重细节,单单是门窗就给出48种方案,供居民和商户自主选择。
恢复风貌的同时,还要让大街更敞亮,出行更便利。经过各方努力,雍和宫大街实现“多杆合一”,原本分属13个部门的路灯、监控、指示牌等223根杆被调整为77根综合杆。此外,还将133个电力、通讯箱体全部挪移消隐处理,实现“小型化、景观化、隐形化”,并移除道路障碍物,整体拓宽人行道2米以上。
崇雍大街改造,不仅注重街面风貌保护,更注重通过整治提升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街区更新正在从街面向院落延伸,从“改一层皮”向“修一进院”努力。
“很多沿街建筑的外立面拆掉以后,才发现房子里面已经朽了。”孙书同惊讶地看到,一些建筑早已属于危房。家住雍和宫大街101号院的何天琼曾经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整天漏雨,木头都糟了,怕房子会塌,只好拿钢管撑着屋顶。”何天琼没想到,困扰已久的问题在这次的街区更新中得到彻底解决,“整个儿拆了重新翻建,这下能睡个踏实觉了!”
留在平房院落的居民,怎样才能过得舒心?这同样是街区更新工作中关注的重点。
△朝阳门南小街205号院工人施工现场
年近七旬的陈立军在朝阳门南小街205号院住了40多年,此前没少为上厕所的事发愁,“岁数大了腿脚不行,摔过一跤走路更费劲了,可过去上厕所只能到附近的干面胡同或史家胡同,少说也有500米。”
“院落怎么改,居民说了算。”作为朝阳门街道的责任规划师,惠晓曦和街道工作人员一起多次到现场进行调研,征求居民意见,“针对大家反映最集中的如厕难、晾衣难等6个问题,我们拿出设计方案,经过一致认可后才去施工。”
院门附近,拆除违建腾出的空间得到清理,破旧的大门全面换新,坑洼的地面铺设平整,排水和自来水管线完成改造,微生物净化槽也安装到位,为居民引入户厕预留条件。“您瞧,这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老往外跑了。”在院子里住了50多年的于育军看到自家新装的马桶,满心欢喜。
“等天暖和起来,还会搭设休憩廊架和晾衣杆,栽上爬藤植物。”朝阳门街道城建科负责人李杰谈道,“美丽院落”不仅需要规划实施,更需要后期维护,“比如鼓励大家认养绿植,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实现共建共享。”
此次更新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尊重城市风貌肌理,落实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标准,尽可能使用老旧材料,做到“修旧如旧”;街道公共空间得到改善,优化公交车站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街道空间整治与院落空间提升相结合,沿街建筑按照“一户一方案”的原则进行改造,大幅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保留传统商业业态,许多老字号知名商铺重张开业,既恢复了古都韵味,又体现出现代北京的时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