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最早的国家级展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2021-05-13 18: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多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是由国务院审批建造的最早的国家级展馆,名列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之首,从建成并承办亚太博览会开始,即掀开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展览业蓬勃发展的序幕,有力带动、促进了我国展览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贸易往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均发挥了积极重大的推动作用。

01 项目概况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坐落在北京市北三环东路静安庄,1983年批准其总体规划,占地15公顷,包括主馆(1号馆)、7个附属馆、电影馆、办公楼、能源中心及室外展场等设施。

为迎接1985年1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国际贸易而兴建的一期工程,包括2~5号馆及附属设施,共约2.6万平方米。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大师柴裴义主持设计。

1985年10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成为中国首座现代化、专业化展馆,2016年被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图源:建筑名苑)

02 总体设计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体设计极富魅力,四个巨大的展馆及三个高耸的中央大厅,组合成起伏跌宕、极富韵律的气势。中央大厅室内是一排排向上翘起的圆弧顶,白色顶板曲线优美,建筑朴素的白色外墙,简单实用的空间构成,使其具有光影雕塑般的造型;虚实、对比、重复、穿插、对称、空间组合的手法,又让他成为现代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中活生生的建筑教材。

整个建筑造型设计刻意追求的是现代建筑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学习后现代建筑中有益的营养成分,充实到设计中来。用神似的处理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完整、严谨的构图布局、入口门头和中央大厅强烈中轴线的对称性,都能给人以中国传统建筑格调的联想。

现代综合展览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复杂多样化,要能举行轻重工业、农业、商业贸易、科技交流等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展出,并能按照各种展览的不同要求灵活分隔展览空间,在有限的、固定的展览空间内以不变应万变,充分表现和利用位于城市中轴线一侧与体育中心相对这一重要特征。注重平面布局的灵活性及变通性,各项流程的简洁化和明确化,以适应展览、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等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各种建筑物有不同的立面造型和表现形式。有些公共建筑也形成一些常见的模式和特征,如一般专业性、纪念性、文艺性展览建筑,它们一般体量规模较小而富于变化,有明确的主题特征。本展览中心则不同,这是有大量人流、喧闹的公共建筑,着意表现的是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成果,表现建筑物巨大的空间尺度,给人以蓬勃向上、新颖别致的美感。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图源:建筑名苑)

03 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

整个国展中心可分为三大部分:北合大区、南区和中区。其中,北区有五个展厅单元;南区有五个展厅单元和展览附属综厦,主要功能为展览、服务及部分会议;中区为餐饮、娱乐、会议、办公及商务中心,中区广场可作为举办开幕式及日常集会娱乐的场所。在平面设计中,采用了单元模数系统逬行柱网和空间的组织设计,使整个展区空间可分可合、使用灵活,并有利于分期建设。

由于国展中心的每个展区均为无柱共享大空间,从而为展区的空间自由分隔及功能转换多样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该空间内可举行各种不同规模的展览、体育比赛、集会、演出等多项活动。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平面图(图片来源:建筑名苑)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剖面图与西立面图(图片来源:建筑名苑)

04 装修与细部处理

展览建筑很重要的就是大空间大跨度。此展览中心设计了4个63m×63m的大展厅,把中间的防火间距做成入口中央大厅。建筑上部采用带格栅的采光带,使每个展馆都有一个构图均衡,虚实对比强烈的立面。入口部分设计了圆形拱廊以及上部两个馆连起来的额枋,使展馆形成了入口的灰空间,具有强烈的光影变化,突出了入口。

采光带(图片来源:建筑名苑)

整个展馆内部空间作为展品的背景来处理,因此装修上力求简洁、朴素、明快、大方。材料选用上尽可能单纯、统一,做到以少胜多,在创造得体的空间上下功夫。

整个展览中心采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材料,用钢量极低。外墙使用的是加气混凝土板,内、外装修均采用丙烯酸涂料,这还是当时国内第一次使用这种涂料,效果很好,耐久耐脏还有自身的纹理,造价很低,容易操作。

建筑外墙(图片来源:建筑名苑)

展览中心以满足现代展览建筑的功能及突出的外部造型完成了我国第一次亚太国际博览会的展览,是我国展览业早期成功范例,取得极好的社会效益。

自2008年天竺新馆(一期)建成使用后,两馆强化了统筹协调、专业化管理与一体化经营,静安庄馆也发挥了向天竺新馆培育输送大型展会的孵化器作用,成为业内瞩目,广受国内外主办商欢迎的专业展览场馆。


参考资料

【1】柴裴义.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设计构思[J]. 建筑学报,1986(02).

【2】孟犁歌.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J]. 建筑学报,1995(05).

【3】中国国际展览中心[J]. 建筑创作,2001.

【4】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柴裴义及主要代表作品. 建筑名苑微信公众号,2021(01).

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并对本文进行审核。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