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村位于南海子南红门内,属大兴区瀛海镇辖村。南宫村与旧宫村、新宫村、团河村一样,均是因这里曾建有清代皇帝驻跸的行宫所形成的村落。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为了在南海子(南苑)晾鹰台附近举行演武阅兵等活动方便,即在南红门内敕命再修建一座行宫,定名南红门行宫,简称南宫。
南宫由于是清代新建的一座行宫,无论选址还是设计上都要比旧宫和新宫这两座由前明提督署官衙改建的行宫优越得多。这一点,从清代绘制的《南苑全图》和南宫平面设计图等史料上看得非常清楚:行宫坐落在南红门内西侧,坐北朝南,宫门正对苑墙。北望,凤河水从行宫后由西向东潺潺流过;东望,小龙河由北向南将五个海子相连;远望,晾鹰台绿野台崎;近观,渔猎处波光粼粼。此外,行宫周边还建有“菩萨庙”“ 圣关庙”“望围楼”“圣石桥”“花影壁”等建筑。康熙皇帝晚年每次来南海子,就喜欢驻跸在这里,并御笔题匾额“景湛清华”。
据《大兴县第一次文物普查》记载:圣关庙在南宫路西,南向。前殿三间,硬山排山滴水,筒瓦箍头脊,垂兽带五小兽。大式,五架梁,旋子彩绘。面宽7.4米, 进深5.7米。后殿三间,硬山排山滴水,筒瓦箍头脊,琉璃兽带五小兽,大式,五架梁前单步梁带前廊,五抹斜方格门窗,和玺带苏式彩绘。面宽6.4米,进深5.2米,带东西耳房。配房三间,硬山箍头脊筒瓦,小式做法,面宽7.4米,进深4.6米,为清代建筑,现已无存。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南苑有苑户百余人,康熙三十年,新、旧衙门行宫各设洒扫苑户十六人;康熙五十二年,南红门行宫增设苑户三十二人;康熙五十六年,又于永慕寺设苑户十人;乾隆四十六年,团河行宫增设苑户三十二人”。由此可知,当时南宫所设负责洒扫苑户的数额几乎是旧宫、新宫的总和。而南宫村就是由这三十二个苑户最初形成的,他们均为满族旗人。
在一幅绘于清同治年的《南苑全图》上,于南红门行宫东侧,清楚地标绘有六排苑户房,这就是南宫村的雏形。
据南宫村老人说,最早的南宫村苑户为赵、阿、高、阮、王、丰、吴、常、张、全等十几个姓氏的满族旗人。据说,其中赵姓和阿姓地位最高,村里有“赵大宫”和“阿二宫”之说。
为何有“大宫”、“二宫”之说?原来,在康熙五十二年建此行宫之前,这里原本已有一座规模较小的行宫。这在清初绘制的《南苑全图》上标绘得很清楚。据说,后来被康熙皇帝改成了太皇太后行宫。到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敕命在小行宫的西侧又建起了后来的这座较大的行宫。原来的小行宫就被称为“旧宫”,当时就被苑户们分别称为“大宫”、“二宫”。而赵姓和阿姓可能就分别负责这两座行宫。
在南红门里的南宫东侧,原还住有几户满族人家,被当地人称为“门里头”。后来,这里仅住有胡、马两姓人家,其中的胡姓,即是当年负责南红门的“门官”,另一户马姓则是当时负责皇帝行围的章京之后。门里头人虽一直未住在南宫村里,但一直同属南宫行政村。
在胡、马两家北侧,曾有一处称“东庄子”,是清末一位董姓太监在此置地建的庄子。后来,由其过继的侄子继承了家业。在南宫村西有一处水汇之地称“西泡子”,过去这里也曾住有徐、冯、赵、吴、邹等户人家,后来也都迁并到了南宫村。
可能因为康熙皇帝最后是病倒在南红门行宫,并于五天后驾崩于畅春苑的缘故,从此,以后的皇帝,除乾隆皇帝到此驻跸过少有的几次外,其他清代皇帝几乎没有在南宫驻跸过的记载。因此,清中期以后,南红门行宫备受冷落。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国变”,南宫村成为义和团的重要聚集点。史料记载,义和团在南红门外一个称七股道的地方,成功伏击了一支从天津过来的八国联军,使侵略者损伤惨重。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也洗劫了南海子。为了报“七股道”之仇,联军偷袭了南宫村,杀害平民三十多人,并放火烧毁行宫和苑户房一百多间。从此,南红门行宫成了一片废墟,仅仅留下了南宫村。
清末官准南海子招佃垦荒后,不少来自山东、河北的汉人来到南宫周边垦荒,使南宫村的人口逐渐增多,南宫村成为了满、汉民族同居一村,和睦相处的村落。全村满族人口占有多一半。1994年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民族村。1996年,西北侧的同心庄并入了南宫村,使南宫村成为逾230户、上千人的较大行政村。
南宫村1946年属大兴县团河乡,1952年属南苑区怡乐乡,1956年属红星集体农庄,1958年属大兴县红星公社瀛海大队,1984年属瀛海乡,2000年属瀛海镇。2016年,有一部分村民搬到瀛海家园,另一部分村民搬到南海家园,过上了城镇化的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宫村西侧,已探明南红门行宫遗址(宫底子)的具体位置。另外,南红门遗址上所遗存汉白玉石狮座一对(长1.8米,宽1米,高0.8米)现存盛世南宫景区梅园门前。(部分内容根据马桂江、丰立口述整理)
作者:张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