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减”出发展高质量
2021-06-16 19: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违法建筑少了,绿地公园越来越多;一般制造业企业少了,“高精尖”企业越来越多;审批事项少了,便民措施越来越多……

近年来,朝阳区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立足全市空间布局优化,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现了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如今,宏图渐次铺开,朝阳在“瘦身健体”中,正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解疏

减量提质 区域发展深刻转型

京城东北,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正迎来开园后的第一个生机勃发的夏天。6.6万株树木、36.1公顷湿地,林水相依美如画,每天吸引3000余名游客到此“打卡”。疏解腾退、留白增绿,被誉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金名片’”的温榆河公园,正是朝阳区大力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一个生动实践。

朝阳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开启了由“聚”到“疏”的区域发展深刻转型。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朝阳,举全区之力,迎难而上、勇担重任。

七年前的夏天,曾靠着“瓦片经济”火了二三十年的孙河乡,就以温榆河公园建设为契机,先后关停35家非法砂石料场。紧接着,又用三年时间,腾退土地1980亩、清理出租大院19个、关停各类公寓24处……

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办。当年,孙河乡启动疏解腾退后,仍有各路投资客纷至沓来,负责招商引资的乡领导却一次次婉拒“送上门的钱”。原因就一句话:“我们不能一边拆还一边引、一边建,要为规划、为未来留下点空白。”

思路一变天地宽。

如今,这里已成为集森林、花海、湖泊、梯田等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京城最热门“网红打卡地”,未来,随着公园一期、二期工程的推进,这里将是面积相当于6.5个奥森公园的京城最大“绿肺”。

“减量”谋新生、“留白”变新景,孙河乡只是一个缩影。萧太后河沿岸145万平方米的低级次产业疏解腾退了,通过空间景观建设打造而成马家湾湿地公园;利用腾退土地,总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的黑桥公园开园了,北小河穿园而过,滑梯、秋千、蹦床、沙坑等游乐设施让这里迅速上升为京城“遛娃”胜地……

过去五年间,朝阳区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287家、商品交易市场220家,拆除腾退超过3400万平方米,实现留白增绿532公顷,拆违和留白增绿专项行动完成量均保持城六区首位。

改变延续了几十年“聚”和“招”的“加法”逻辑,朝阳正以城市功能“量”的减法,换来发展势能“质”的提升。

治整

匠心为民 城市建设有“里”有“面”

大刀阔斧推疏解,匠心为民促提升。

傍晚时分,暑气慢慢散去,三里屯西街在晚霞中迎来了各路潮人,享受文化气息浓郁的夜生活。

4年前的三里屯西街可不是这样。封堵“开墙打洞”、规范经营秩序、美化街面环境、引入文化企业……三里屯西街蜕变背后,是朝阳区以钉钉子精神治理“大城市病”的基层实践。

以三里屯西街的整治为突破口,短短几年间,朝阳区已完成716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实现高质量城市更新——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模式,望京小街摆脱“脏乱差”,成为集办公、购物、休闲、生活、艺术、智慧于一体的新晋国际化“网红商街”;在“党建引领+城市更新+优化营商环境+精细治理+文化赋能”商圈共商共治新模式引领下,丽都老商圈实现“一步一景”焕新颜。

为了更好地以绣花功打理好这一砖一瓦一街巷,2019年年中,朝阳区成立责任规划师队伍,35个责任规划师团队、55名首席规划师脱颖而出,以主人翁的身份加入到区域规划建设的工作中来,以专业力量优化整体规划设计、引领街区更新,在他们眼中,街巷的一砖一瓦都是“宝贝”,废弃的地下空间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从“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努力解决好“家门口的烦恼”,到紧扣“七有”“五性”把民生实事落实,再到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近年来,随着整治背街小巷、清理违法建设、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生态环境等工作的不断推进,朝阳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三五”期间,朝阳区新建改扩建116条道路,打通断堵头路40条,完成约322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新建改造便民服务网点823个,新增居住区停车位24414个,“散乱污”企业、开墙打洞、群租房、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实现“动态清零”,“朝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眼下,按照《朝阳区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朝阳区计划在2022年底前,实施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背街小巷697条,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和谐宜居大美朝阳正精彩呈现。

升提

腾笼换鸟 动能转换步伐提速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舍”是为了“得”,“疏”是为了更好地“进”。

2019年11月,北京市政府批复《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成为朝阳未来发展的蓝图。

分区规划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朝阳区应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和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围绕“疏解”与“提升”的关系,分区规划提出“两轴两带三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在优化空间布局中围绕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打造北京对外开放高地。

上一个五年,朝阳建成102个文化产业园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超过1900家,居全市首位;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数量达129家,占全市总量的70%;北京CBD在世界商务中心区吸引力指数总排名跃居全球第7、亚洲第2、保持全国第1;全区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各区首位。截至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217家。

放弃“大而全”、构建“高精尖”,剥掉“白菜帮”,做好“白菜心”,产业选择让朝阳经济的含金量更加经得起考验。

而随着“疏”的力度持续加码,朝阳产业、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迅速辐射津冀,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在朝阳落地,“电子城·天津国际创新中心”等共建园区基本完工,引导北控集团等10余家企业在津冀地区投资落户。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朝阳,多个行业实现“开门红”。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眼下,朝阳区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已全面启动,计划拆除违建不低于21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不低于220公顷,并保持新增违法建设零增长,完成61.45公顷“留白增绿”任务,努力打造“疏整促”的“朝阳样板”。

来源:朝阳报

记者崔杨


作者:

北京朝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