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多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2019年在北京举办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世园会园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的设计理念是“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生态保护”是世园会规划始终贯彻的大主题,自然与生态的设计理念贯穿了世园会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世园会的规划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世园会中的建筑更是呼应自然,巧妙绝伦。北京世园会园内核心建筑由“四馆一心”组成,即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植物馆和演艺中心妫汭剧场。
中国馆位于世园会核心景观区山水园艺轴的终点,是世园会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仿佛一柄如意坐落在山水田园之中。它结合了本土的园艺智慧,体现了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美丽故事,采用符合本土理念的材料及适用技术,最终成为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中国馆(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中国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设计从园艺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出发,整体场地布局将山、水、林、田、湖浓缩成一座中国盆景,堆土营造出古老农耕文明的独特景观——“梯田”,并借鉴中国传统斗拱、榫卯工法,采用轻盈优雅的钢结构屋架,将建筑置于“梯田”之上,形成龙脊抱月的空间关系,使建筑充分融入山水环境之中。
中国馆建筑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建筑环抱的半围合形式,既形成开放的遮雨遮阳的公共空间,又与四水归堂、妫汭湖形成舒适的微气候。大部分展馆置于梯田之下,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筑结构的保湿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场馆利用地道风的理论实现新鲜空气的夏季预冷,冬季预热,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中国馆地下(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由94棵“花伞”簇拥而成的“钢铁花海”撑起另一大标志性场馆——国际馆。国际馆在2019年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作为国际范围内参展国家、地区和园艺组织的室内展场,以及举办国际园艺竞赛的场地。“花伞”张开的“花瓣”象征各个国家一同在世界大家园“融和绽放”,创造绿色和谐未来。
国际馆(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国际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地上2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为22000平方米。其与临近的中国馆和妫汭剧场环妫水湖而立,共同组成了园区的核心建筑群。
国际馆设计的出发点为:灵活性和适应性、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性化。并以此来回应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办会主题。国际馆提供了一系列高品质的适合园艺活动和观众舒适观展的展览空间。该建筑地上部分包括3个相互串联的展厅,地下区域包括登录厅、多功能厅、餐厅,以及机房、库房等辅助空间。国际馆提供的展览空间拥有多种空间高度,不仅可以适应多种规模的展陈,还提供了丰富的室内、室外和半室外的空间,为灵活的展览和会后再利用提供了充分可能。
国际馆建筑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此外国际馆利用建筑遮阳,自然通风,太阳能光伏发电,蒸发冷却降温,滴灌技术和雨水回收利用等可持续技术,成为一座绿色,环保的低能耗建筑。
国际馆“花伞”(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生活体验馆
生活体验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它是园区中距离延庆城区最近的一座展馆建筑,因此它成为衔接城市生活与田园风光的重要节点。
生活体验馆建筑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作为连接城市与园区的纽带,生活体验馆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北方村落,更希望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活动中心”被使用,于是16个27米见方的“盒子”应运而生,由横纵交织的街巷相联系,7个独立的单元,适合多种不同的使用方式。4个空中院落,分别以“果、药、菜、茶”为主题,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别致的园艺体验。土、木、砖、石等传统材料以低技生态的方式营造,表现了北方建筑的厚重。被恢复的原始的农业景观,以播种、灌溉、收获直观的向人们传达了绿色生态的生活观。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是四大主要展馆之一,由都市实践URNANUS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该馆占地面积3.9公顷,地上建筑面积8404平方米,建筑高度23.95m,是一个以热带植物温室为核心的展览性公共建筑。建筑意向为“升起的地平线”,建筑元素隐喻红树林生态中的土壤、根须、干叶、栖息的鸟类等,建筑造型神秘且有力量感。
植物馆(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植物馆集植物温室、科技服务、科普教育、国际交流、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呈现犹如“万花筒”一般多彩奇妙的植物世界,创造独具魅力的游览体验。
植物馆建筑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此外,植物馆屋顶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屋顶观景平台设有中信植物主题咖啡书店和纪念品商店,站在这里登高远眺,可以将妫水河、海坨山以及中国馆、天田山等北京世园美景尽收眼底。
演艺中心妫汭剧场位于世园会国际馆北侧,与中国馆隔湖相望,是此次世园会“四馆一心”中主场馆中的“心”,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6335平方米,建筑高度20m,主体钢结构屋面翼展跨度120m×155m,演艺广场主体钢结构由26榀钢桁架构成,主体悬挑最大达到47m。
植物馆(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除了承担世园会开闭幕式的任务,妫汭剧场还作为博览会期间重要国家日、国际论坛及演艺活动的舞台,其设计彰显了文化自信、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之美。
妫汭剧场的彩色遮阳屋顶下是半开放的多功能升降舞台、座席区、集散与休憩平台,南北向的双层道路系统将妫汭剧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面临妫汭湖一侧布置了1000座半室外大剧场,该剧场以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为舞台布景,以优美的“玉如意”中国馆和永宁阁为对景,成为独一无二的世园会开闭幕式天然舞台;剧场东侧布置了两个200座的半室外小剧场,可举办小型发布会与演出等活动,实现了功能的多样化。
演艺中心建筑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彩蝶翩翩,流光溢彩,妫汭剧场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梦幻的色彩充满了蝶恋花的中国文化意境,是一座可用、可观、可游、可赏的建筑。
世园会的建筑为我们展示了一场景观盛宴——用中国设计彰显了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建筑用它的形体呼应自然,用它的设计引导我们置于自然之中,观赏自然。世园会浓缩了世界的自然之美。也引导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如北京世园会的主题“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内心共同的期许。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总体规划设计[J]. 世界建筑,2019(08).
[2] 景泉,贾濛,杜书明. 山水间筑园锦绣,如意处尽意天然——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营造记[J]. 建筑技艺,2019(05).
[3] 崔愷,景泉.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北京,中国[J]. 世界建筑,2019(05).
[4] 胡越,陈溯,傅兴.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J]. 当代建筑,2021(01).
[5]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体验馆[J]. 现代装饰,2019(12) .
[6] 都市实践.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J]. 建筑学报,2019(08) .
[7] 汪恒,徐超. 花开蝶舞——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妫汭剧场设计[J]. 集邮博览,2019(05).
[8]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