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街区能漫步,西安门大街7月将完成改造提升正式亮相
2021-06-25 22: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西安门大街曾经是北京皇城的主干道,也是中轴线缓冲区的代表性街道。

西安门大街

今年4月,西安门大街治理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治理提升完成的西安门大街将于7月正式亮相。届时,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勾勒出一条多元交融、庄重沉稳、健康漫步大街。

01

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

西安门大街治理提升是市区重点工程,是核心区控规颁布后首个由街道牵头实施的项目,要求标准高、完成时限紧。

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什刹海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指挥部+街道+前端公司”模式,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作用,近30个市、区部门通力配合,凝聚多家驻区单位,在前期拆除违建129处3800余平方米的基础上,打出“环境整治+交通治理+业态调整”组合拳,系统解决环境乱象。

同时,实行“专家全程指导+群众工作贯穿始终”的工作方式,实现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制定精细化更新方案,既提升建筑立面风貌,使西安门大街整体风格“和而不同”又完善住宅居住功能,实现人居环境“新陈代谢”。

02

街道“吹哨”解决交通难题

西安门大街治理提升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交通问题。大街东段街口,就是知名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由于就医人数较多,这里的拥堵、人车混行、机动车占道情况由来已久,特别是东段北侧的非机动车道,几乎堵满了机动车,给骑行人群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而西段由于缺乏停车资源,让相对开阔的便道和路面两侧成了停车场。

为了更加高效快速地推进西安门大街改造,以什刹海街道为牵头单位,吹哨召集区住建委、区交通委、市规自委西城分局、区商务局等24家单位,一方面缓解机动车拥堵,一方面缓解停车难问题。截至今年5月20日,大街两侧便道上重新梳理了183个挡车桩,香槟色的栏杆划分出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界限,针对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也已各就各位。

03

亮出历史建筑的本来底色

交通顺畅了,规划设计师们开始着手为历史建筑“卸妆”,亮出历史建筑的本来底色。

红楼公共藏书楼前身为红楼电影院,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设计师史琦介绍:“我们的提升思路是最小干预,最大程度还原建筑原貌,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去掉表面灰浆,露出本色。”然而,想要“卸妆”并非易事。经过反复打磨反复观察,一个多月后,400多平方米的墙面打磨完毕。仔细观察,红砖砖面依稀可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字样。

与此同时,西安门大街141号的一处清末风格的小院也露出了曾经的券门。卸下的,是曾经贴在表面的釉和杂乱的电箱电线。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出自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手笔,露出真容的斑驳砖拱券仿佛在诉说着世纪的沧桑变迁。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为“识住”二字。出自书法家沈尹默手笔。

西安门大街改造改造总规划师丁奇介绍,西安门大街从元代始建,每个时期都有历史痕迹留下,对于老街风貌要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保留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毕军东表示,西安门大街的改造提升,就是要通过“卸妆”达到尊重历史、保护传统,在局部空间展现什刹海多元文化,使街区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西安门大街的改造已见成效,提升的脚步却丝毫没有慢下来。提升后的沿街商铺牌匾是什么风格?大街的整体业态如何定调?针对沿街门店,提升明确“关停一批、合并一批、调整一批、转型一批、保留提升一批”五个一批思路,最终确定40处经营点位的业态调整方案,确定可保留的21户、需转型的12户、需调整的7户,逐一制定调整计划。

今年七月,提升完毕的西安门大街将正式亮相。届时,大街建筑风格多元交融,整体基调庄重素雅,兼具林荫慢行和健步悦骑功能。未来的西安门大街是一条文化有展示、建筑可阅读、街区能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大街,将为市民提供更加通畅舒适的生活和出行环境,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字:杨二丽

图片:刘骜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