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于1986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和2003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构成了北京城的两条生态屏障。面对“绿隔”这个较为陌生的词汇,您可能会问“它由何而来?它与我有关吗?”本期绿隔科普,绿隔小哥将首先带您走近一绿地区,一起聊聊它的二三事。
起源|建设都想占的“宝地”
“绿化隔离地区”一词产生于1958年北京总体规划的“分散集团式”布局模式,是用来防止城市各集团无序发展、相互连成一片的地方。然而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绿化隔离地区没有编制专项规划,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
这引发了什么呢?那时候的北京城不断发展,在城市用地非常紧缺的情况下,由于绿隔地区位置上紧邻中心城区,而土地价格又低于中心城区,因此被各种建设项目侵占。这让绿隔地区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改变是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
划分|是谁可以自称“绿隔人”
绿隔地区被占用的情况必须要解决,而老百姓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多的游憩场所来丰富日常生活。于是在1986年,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启动,从那时起,“绿隔人”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
那么,是谁可以自称“绿隔人”呢?
一绿地区作为北京城乡的分界线,用地范围主要在四环至五环路之间,局部地区向内延伸至三环路,呈不规则环状,共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6个区及首农食品集团,26个乡镇的177个行政村和3个国有农场。
在2000年编制的《市区绿化隔离地区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绿化隔离地区规划总面积约为240平方公里。
但后来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乡村没有按照行政区划、整建制划入绿隔地区的规划范围,导致很难整体推进造林绿化和新村建设工作,为此,部分乡村被先后纳入绿隔地区建设范围,或享受相应的政策,涉及朝阳区常营乡、来广营乡、管庄乡,海淀区四季青乡、东北旺乡,丰台区花乡、卢沟桥乡,石景山区衙门口村等地方,规划用地总面积约为70平方公里。
任务|绿化建设与百姓利益
第一次听说“绿隔”这个词,如果只是顾名思义,往往容易和绿化混为一谈。
实际上,“绿隔”远非植树造林。
在2008年市发改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意见的通知》中,将绿隔地区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任务。其中,近期聚焦绿地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而远期则关注发展产业与促进就业、农民住房与拆迁问题、整建制征地转居等城市化问题。
如果把绿隔地区建设比作一棵生长的大树,那么绿化是外在、是枝繁叶茂,老百姓是内在、是根深蒂固。不维护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绿化便很难谈起。
因此,绿隔地区不仅在2007年启动实施了郊野公园环建设,在原有29处公园的基础上新建73处,使总数达到102处,构建“整体成环、分段成片”的“链状集群式”布局结构。
还在2010-2014年这5年时间里,以“安居、乐业、一体化”为目标,开展了50个重点村的城市化建设(其中一道绿隔地区30个),解决了原有农村环境脏乱差、违法建设多、火灾隐患大、治安案件高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改善了老百姓生活环境、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切身利益。
探索|破解城市化建设难题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城市自然也不例外。2014年,为破解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难题,市委市政府选取朝阳区的来广营、太阳宫、将台、南磨房、豆各庄、常营6个乡作为试点,后来在总结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乡镇行政区划为界,将一绿地区划分24个规划实施单元。
到2017年,新版北京总体规划对一绿地区提出了减量提质增绿的新发展要求,到2035年绿色开敞空间占比提高到50%,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落实好总规要求,市城乡办总结推广王四营乡试点经验,算好历史账、规划账、时间账和实施效果账,深入研究减量发展背景下的旧村拆迁、农民上楼、整建制农转非、绿化建设等问题,加强资金平衡的过程管理,同时开展国有企业拆迁腾退、国有建设用地资源整合、产业高效集约发展等促提升工作。
在过去的“十三五”,一绿地区第一批6个乡城市化建设基本完成,北京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4.4%;展望“十四五”,北京市将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5%,推动全市3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在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里,无论前方困难如何,继续做那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让生活在一绿地区的“绿隔人”,拥抱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