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北京京加路向北行驶,经过雁栖湖、青龙峡、白河湾......就到了传闻中的汤河口镇,你以为我是来度假郊游?不,我是主动请缨,来北京怀柔汤河口法庭寻找新时代乡土司法的答案。
震动——这里有数不完的荣誉
/汤河口法庭/
法庭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房屋新、设备新、人也有活力。初来乍到,小伙儿们摘了院子里自种的瓜果欢迎我,还叫来喂养的流浪狗汤汤与我相识。
数了数,法庭的审判团队一共7个人:庭长、副庭长、包括我在内的4个助理和1个书记员,平均年龄不到31岁。
/庭史馆/
工作之前,庭长陶杰带我参观了庭史馆。第一次近距离感知这个别人口中的“老先进”,有些许兴奋。
66年前, 第一任庭长苏文海一人一马一枪审理山区民刑纠纷的传奇形象跃然眼前,真像是小说里走出来的游侠。
/ 荣 誉 /
“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的奖牌、分家析产成员送来的“情暖人心”锦旗、村民手写的感谢信……庭史馆、荣誉室里的一份份荣誉,无声记录着每一代法庭人的奋斗历程、法治故事,没有炫丽的技法和华丽的辞藻,却生动鲜活,字字入脑,句句扣心。
踏实——这里有停不下的脚步
/汤河口镇/
法庭下辖北京怀柔汤河口镇及其毗连的4个乡镇,1251.8平方公里的面积,98%是山区。辖区内留守老人儿童较多,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上门司法成为我们的高质高效办案利器,身体不强健哪儿能行!
休息的时候,庭长总是会号召大家去后山“悦跑”,每次爬到高处,总会不自觉地看一看我们走过的路。
在路上,囧事趣事少不了,被当作销售、保安、服务员,被村里的狗子追着跑,被叫“大人” ……
/巡回审判路上/
还记得那起八旬老人离婚案件,原告的孙子通过邮寄方式代为提交立案申请,声称原告已自顾不暇、感情淡漠,坚持要离婚。我们上门送达时,在儿子家卧床哭泣的被告坚决不肯离婚。
为准确把握原告真实意愿、照顾双方身体状况,陶庭长与双方商定后,在原告院落中支起“马扎法庭”,通过云法庭系统连线被告,由其儿子帮助线上参审。
/院落“线上+线下”开庭/
老前辈说,法庭一直在科技融入乡土司法的路上探索,2010年建立了方便上诉当事人参加庭审的远程视频法庭,2011年还QQ连线被告参加离婚案件庭审。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脚步,我们从山路走到了网路,每一步都坚强有力,每一程都铿锵执着。前进路上,初心不改。
惊艳——这里有赏不够的美景
/北五乡镇风景/
法庭辖区内的北部五乡镇山环水绕、层峦叠翠,是京郊游的圣地。这里的春夏秋冬,总能引来朋友圈艳羡。一幅幅照片凝固的时光,绕不开一段段司法故事。
这组照片被我命名为“雾凇与新时代马锡五”。
那天行驶在开展巡回审判2.0活动的路上,邂逅了山路左侧亮晶晶的雾凇。到了被告家里,踏着未化的雪测量“恩怨墙”争议高度时,真想把手缩进衣袖里。
/政府视频会议室2.0版巡回审判/
终于带着当事人到达镇政府视频会议室,司法所已经组织了25个民调组织调解员和当地群众在各视频会议点就位。夏阳法官有序组织庭审,并在庭后解答法律疑问。一位调解员说:“这下可知道该咋跟村民讲理了”。
说到这里,我得好好讲讲这个“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它是我们服务基层治理的升级版举措。
/利用村级视频会议平台直播庭审/
村民、村委会、镇乡向我们提出巡回审判和普法需求,我们研判后选取典型案件,借助视频会议平台、新媒体平台、云庭审平台进行开庭审理、内容推广和互动答疑,延伸应用庭审信息化成果,融审判、宣教、培训于一体,把传统的“法官巡回”演变为了“案件巡回”,开展订单式普法。
以后再有了类似的矛盾,有理没理,村民心里明镜儿似的;村委会、民调组织受了培训,调解起来更得心应手了;镇政府的基层治理也插上了司法的翅膀,辖区和谐宜居的牌子越来越亮了。
这里的每一条山路,每一道山梁,每一个拐角,都有别样的风景明媚呈现,陪伴着走在法治路上的我们。
幸福——这里有道不尽的鱼水情
讲了这么多,却还一直没有说法庭院落中最显眼的一行字:守望大山、守望百姓、守望公正。大雪飘扬的冬天,它们在天地间分外显眼。
/汤河口法庭院落/
在法庭辖区一板一眼地讲法律,是行不通的。要想纠结解得好,融法于理、多方参与少不了。
/现场勘查/
一处新农村建房质量问题引发了70余起案件,如果仅仅依照传统的诉讼程序来审理,每起案件的村民都得先付几万元的鉴定费,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陶杰庭长于是找到了乡政府。
最终,乡政府牵头,住建部门、村委会、村民代表、承包方和我们一起召开协调会,反复沟通后达成一致,乡政府先行垫付前期费用。
/与当事人谈话/
为了避免村里的“小疙瘩”演变为“世代仇”,我们推行“三级联动”机制,联动村级组织通过民俗+法律”化解群众日常生活纠纷,让“恩怨墙”邻里重归于好;联动驻镇单位用专业意见参与合同和侵权案件审理,成功移植了侵权地上栽种的树木;联动乡镇政府协调涉区域性群体问题,高效化解了前面说的70余起串案。
“你们说的话我信”“你帮我理理这事儿该怎么办”“你们来家里歇歇脚”“真是心疼你们”,这样的话,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总是听到。把群众放在心里,把矛盾纠纷化在深处,群众也自然把法庭放在了心里。
一面锦旗,一个拥抱,一封感谢信,一袋送不出去的板栗……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鱼水一家亲”。
法庭不年轻了,法庭的人年年轮岗,岁岁年轻。我是个新人,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行。我也是个老人了,看到了法庭四季的变幻。有一天我离开了,但这里的山色我看过,这里的美景我守卫过,这里的村民我接待过,这里的荣誉我出力过,足矣。我是谁?我是这里面的其中之一。穿越时光,希望你遇见全新的我们。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北京怀柔法院
原文编辑:李璇
本文编辑:姚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