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贝家花园——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
2021-07-07 09: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记者朱家齐文/摄

纵观历史,筚路蓝缕;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在海淀这座有着厚重红色基因的历史文化城市,无数如同香山革命纪念馆、双清别墅、贝家花园这样的“红色地标”,蕴含着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折射着历久弥新的奋斗精神,更催生出蓬勃向上的强大动力。

在距离西山大觉寺不足一公里的山林间,隐匿着一座古罗马城堡式布局的中式别墅山庄,名为“贝家花园”。苍松翠柏之下,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两处建筑群间连同西山更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联系。

结缘西山的法国医生

“按照贝熙业的记录,这个地方(贝家花园原址)名叫牛涧沟,是北安河闵姓人的土地。”海淀区文史专家张文大向记者介绍道,“1913年到1917年间,贝熙业通过在海淀兴建西山疗养院、温泉疗养院等,对西山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自此,贝熙业与西山结缘,在中国一待便是41年。”

行车至阳台山北麓鹫峰脚下,记者看到,通往山林间的木栈道蜿蜒曲折,游客却络绎不绝。为迎接建党百年,众多游客参与了贝家花园推出的“重走自行车驼峰航线党建”活动。

贝家花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留学运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大学的建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中法大学的建立则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初由设在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而在中法大学的建立过程中,法国医生贝熙业功不可没,贝熙业还曾担任过中法大学医学院院长。而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中法大学旧址也已经修复完毕,继续为中法文化艺术交流做出贡献。

秘密战线上的“白求恩”

贝家花园建成于1923年,兴建之初就已经是北京著名的修养圣地。2013年,海淀区政府启动贝家花园文物保护规划与修缮工作。

“贝家花园主楼右端为歇山顶、左边是硬山顶。北大房檐下有四幅苏式彩画包覆,外观为中式建筑,其下层为水泥建筑,二层楼上为木结构。”张文大向记者介绍说,“2013年的修复工作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完整地还原了曾经这座全北京独一无二的建筑,因地制宜的设计完全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正是得益于这种林木苍翠、奇石林立的天然环境才使得贝家花园在抗战时期,屡屡成为运送战地急需品、掩护爱国青年学生、共产党干部、国际友人的关键之所。

走进北大房二层内部,一张张关于生平事迹的介绍映入眼帘,有游客不禁感慨:“以往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不知道贝熙业为中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他的事迹跟白求恩是一样的。办了那么多好事却不留名,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我们今天更应当珍惜这份中法的珍贵友谊。”

历史不会忘记,一位年过七旬的外国老人,曾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中国的救亡图存运送急需药品。如今,这处建筑群,已经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它将永远告诉世人不要忘记朋友。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胜利是在国际上主持正义人们的支持下取得的,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