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天澄湖蓄水量为3.5万立方米 百望山森林公园/供图
雨后的百望山森林公园焕然一新,雨后的树林,清新自然,弥漫着树木花草和泥土的芬芳。小路上堆积出许多小水洼,还有停留在小草上的小水滴刚一翻身就掉落在水洼中,溅起一圈圈涟漪,瞬间倍感惬意与美好。
焕发新活力 百年水系让雨水留下来
行走在百望山森林公园,花草绿树郁郁葱葱,森林气息自然清新,令游客心旷神怡。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亲近自然,感受“能呼吸、会喝水”的绿色海绵生态公园。
“7月11日下午4:20至7月20日下午6:30,百望山天澄湖降雨量为324.4mm,最大降雨强度出现在18日清晨5:30至6:30,为58.2mm/h。”百望山森林公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作为百望山公园森林公园打卡处之一的天澄湖,蓄水总量保持在8万立方米。每逢降雨,雨水便从天摩沟流入天澄湖,达到雨洪蓄积利用、缓解城市内涝、提升生态景观等多功效于一体的功能。
据了解,百望山森林公园自启动百年水系修复工程,恢复百年水系排水蓄水功能以来。园中16座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均在汛期发挥着蓄水作用。水系由依山而建的引水渠和蓄水池两部分组成,大雨倾盆时,从山间倾泻而下的雨水大部分能顺着引水渠汇流到山下蓄水池里,成为宝贵的水源。
“汛期以来,利用废弃采石坑岩壁地形,在豁口处建筑坝体,建成岩壁蓄水池蓄水量达2500立方米;利用友谊亭东北方向废弃采石坑修建蓄水池,蓄水量达2700立方米。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加起来共蓄积雨水4万立方米。”百望山森林公园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随着主汛期的到来,雨水将进一步在这里汇集。在雨量充沛的时候,山间还将出现小溪奔流的场景。通过蓄水池、巧收雨水等措施,百望山森林公园一年最高能蓄积雨水11万立方米,接近于一座小型水库。
生态集雨 存蓄和渗透双管齐下
修复百年老水系,只是百望山把雨水留在山上、留在公园的举措之一。而在百望山森林公园中,或大或小的“创意”还真不少。
记者在“儿时山林”景点看到,经历了雨水后的该区域,变成了一处滞水坑。虽然因水挡住了一部分的通行道路,但却可以变个方式“锁”住雨水,让雨水变资源。“清澈见底,虽然这个区域的路被雨水挡住了,但我心里感觉很透亮、很敞亮。”一位园中散步的市民对记者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百望山森林公园利用原有的坑洼地形,修建了下凹式绿地、滞水坑、梯田式护坡等,以滞留雨水。目前,像“儿时森林”这样的滞水坑共有100多处,有效减轻雨洪压力。自2016年至今,公园先后建设8处下凹式绿地约1826立方米,每一处的雨水通过“海绵体”得到净化,如明镜一般。
走在百望山中不难发现,除了道路两侧的低洼地势为“锁住”雨水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外。步道大多也“暗藏玄机”。据百望山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多步道是以沙子垫底,而这种好处就是可以让更多雨水渗透到地下。这条利用率很高的健身步道长达1758米,在施工中采用生态环保工艺,步道采用沙子垫底,再铺上环保透水砖,砖面之间留出很大的空隙,可有效将雨水渗透到地下。”
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百望山森林公园,秉承着“就地取材”的原则,铺设“海绵路”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作。公园的植被覆盖率达95%,因此园内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枯枝,用机器把这些枯枝粉碎变成松软的木片、木屑,铺在山路上,变成了一条松软的“海绵路”,不仅平时不容易起沙扬尘,降雨时这些碎枝条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这种做法不仅变废为宝,也是减少林火隐患的重要方式。百望山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指着路边堆着的树枝介绍说:“如果这样放置就容易着火,打碎后密度大了,就着不起来了。”
涝存旱用 将“积水变成宝”
百望山森林公园东侧紧邻黑山扈路,因地势的原因,曾经是海淀区一处典型的积水点,严重危害交通安全。如何将“积水变成宝”呢?公园采用“涝存旱用”的办法,将雨季蓄积的雨水,在旱季用于森林消防、灌溉、景观观赏等,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贡献了力量。
为减少道路积水,减轻市政管道压力,2017年起,百望山森林公园在海淀区相关部门指导下,临近黑山扈道路侧建设4座储水窖,并配有4座泵站、输水管道等雨洪设施。大雨时,黑山扈路的积水可汇入百望山公园储水窖,不仅有效分担黑山扈路雨水排水压力,还形成了雨水变飞瀑的独特景观。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处的储水窖上方外形类似长方形井盖,储水窖中过滤后的清澈雨水也可以经泵站被输送至山上岩壁蓄水池,以备森林防火应急使用。“现在也可以将天澄湖蓄积的雨水调至友谊亭储水窖,在旱季用于森林消防和灌溉,从而保障森林安全、维护生态健康。”百望山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未来,百望山将持续开展海绵公园建设,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记者 吴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