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月10日,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巨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上庄镇京西稻田采用无人机首次释放天敌昆虫——稻螟赤眼蜂,保障京西稻优质高产。
水稻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
记者在现场看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将稻螟赤眼蜂放入无人机的播撒盒里,随着工作人员的操控,无人机飞到京西稻上空,通过远端操控,将害虫天敌螟赤眼蜂均匀的播撒在稻田里。螟赤眼蜂是一种天然的寄生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等卵具有很好的寄生作用。通过在水稻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可以很好地控制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据了解,在释放稻螟赤眼蜂前,工作人员初步调查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时间,分别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产卵高峰期前3天放蜂;北京京西稻在7月底至8月初释放一次,每亩放置2万头稻螟赤眼蜂左右,分7个点放置,每点约3000只蜂,通过无人机将装好卵卡的防水蜂巢均匀放置在7个点上,既省时省工,又能很好对控制水稻害虫,是水稻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重要手段。
“小的时候都是咱们农户戴着草帽,然后背着打药机,在地里顶着大太阳来回穿行,现在看到咱们京西稻打药方式改变了,有无人机在天上实施作业,我看旁边的箱子上写的还是生物天敌,我觉得咱们海淀的农业科技感十足。”一位土生土长从小见证着京西稻发展的市民贡瑞明表示。
植保无人机累计飞防15000亩次
据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海淀区目前共有京西稻种植面积2000亩左右,分布在上庄镇、苏家坨镇、温泉镇等地,区农科所紧紧围绕“化肥农药减量”目标,积极探索在海淀区农业种植管理中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京西稻种植及病虫害管理方面聘请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统防统治服务。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海淀区农科所率先在京西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中引入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通过植保无人机的引入,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稻田打药的工作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药利用率,提升了工作效率。截至目前,植保无人机在海淀区已累计飞防15000亩次左右。
去年,为了更好地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海淀区农科所在京西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虫害防治方面引入了稻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可以将卵产在害虫的卵上,从而消灭害虫,降低田间虫口数量。通过在京西稻田释放稻螟赤眼蜂,可以很好地控制稻田中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虫口基数,真正实现农药减量。
智能化飞控系统精准施药
“天敌投放,目前海淀区是最早应用的技术,从目前我们使用效果来说,应该天敌投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它主要特点就是纯绿色的,对环境没有任何的污染,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的生态环境保护都有意义重大。所以今后我们要把天敌投放作为重点推广的项目,逐渐扩大到海淀区的好多园区。”海淀区农科所所长郑禾告诉记者。
“如果是仅仅依靠人工喷洒药剂,工作效率低,无法应对水稻病虫害的集中发生,无人机作业效率高,安全系数大,喷洒期间人员不接触药物提高安全系数,咱们无人机飞防,打的面积比较均匀,而且是省水省药省人工。”大道农业副总经理田勤伟告诉记者。
本次飞防使用的农用植保无人机拥有智能化的飞控系统,同时结合无人机专用药剂,可实现对目标作物的精准施药,平均每台无人机每小时可以作业25亩次,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亩作业成本。接下来,区农业农村局计划于8月15日前完成对苏家坨镇、温泉镇等地针对京西稻、玉米和樱桃开展的无人机飞防及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记者 叶林茂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