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药后手抖个不停,难道我得了帕金森?
2021-08-17 10: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你好,我吃利培酮快两周了,这两天发现手抖,有时候吃饭时筷子都夹不住菜,是不是这个药又让我得了帕金森啊?”难道手抖就是得了帕金森吗?其实不然。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患者口中的“帕金森”——锥体外系反应。

#Q1 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

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最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较少引起此不良反应, 且药物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

#Q2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抗精神病药通过作用于脑内中脑-边缘多巴胺D2受体发挥抗精神病作用,而当其作用于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D2受体时,则可能产生类似于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表现,即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2]。

这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非常常见。由于黑质-纹状体通路是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与这部分脑区D2受体阻断有关的这些运动系统不良反应有时也被称为锥体外系症状,或者EPS。

#Q3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最初的形式是运动过缓,表现为患者写字越来越小。运动不能体征上主要表现为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也就是患者所出现的手抖,无法正常夹菜。严重者有协调运动的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样脸、粗大震颤、流涎和皮脂溢出[2]。

#Q4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处理措施

可通过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苯海索),一般患者不需要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3]。

#Q5 给患者的回复

根据您既往的病史及用药史判断,您手抖的情况不是得了帕金森病,而是由于服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导致的不良反应,我们管它叫做锥体外系反应,这在精神科非常常见,您不用过于担心,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和给予对症治疗的药物得到缓解。建议您门诊复诊,由精神科医生综合评估后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其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您也不必因此而焦虑,并不是每个人用药后都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当用药后出现任何不舒服时应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与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Q6 药师提示

药物不良反应是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对于精神科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药师更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宣教,特别是对于常见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刘吉成,艾静.精神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4-65.

[2]司天梅,黄继忠,于欣.Stahl精神药理学精要: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86.

[3]陆林.精神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47.

作者名片:

鲍爽 主管药师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药师,执业药师。

科室:北京安定医院药学部

专长: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及治疗药物监测。

咨询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1:30 13:00-16:00。

咨询地点:门诊楼二层用药咨询中心。

药学门诊:每周二、四上午,挂号免费,门诊楼二层普通14诊室。


作者:

北京医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