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门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圆满完成北大红楼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2021-08-17 17:4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导 读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017年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责任规划师制度,发布了《东城区街区责任规划师工作实施意见》,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分局推出责任规划师系列公众号文章,展示东城区各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在推动核心区控规实施、助力基层治理方面开展的生动实践。

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团队自2017年起担任东华门街道的责任规划师,长期为街道各类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为街道的治理与发展出谋划策。今年,东华门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承担了北大红楼周边整体环境提升设计任务,秉承家国情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专业优势,圆满完成了整治提升工作。

01党建引领,众志谋篇

在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委、东城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多家属地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开展了北大红楼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街道责任规划师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团队承担了该项目的设计工作。按照“党建引领、文化传承、街区更新、首善标准、多方参与”的工作原则,由东城区城管委统筹协调,市规自委东城分局跟踪指导、邀请专家把关,责任规划师团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优良拼搏作风,搭建技术协同平台,凝聚多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全程高标准设计,全面保障实施质量,圆满完成北大红楼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让承载无数红色记忆的北大红楼焕然一新。

02突出价值,整体谋划

百年红楼见证觉醒年代,悠悠长街掀开革命序章。景山和东华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五四大街周边最为集中。规划立足东华门、景山中共早期革命纪念地的整体资源,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盘点和梳理,包括北大红楼、毛泽东故居、中法大学、《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等重要早期红色文化资源,串联中共早期革命纪念地文化探访路,基于历史研究,明确片区四大文化价值——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主要孕育地之一、中共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

景山、东华门地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分布(图片来源:清华同衡、北大红楼保护规划)

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北大红楼为中心的诸多中共早期革命地是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摇篮,马克思主义火种在这里播撒。规划以五四大街为核心的周边街区作为研究范围,以五四大街沿街区域为重点提升范围,坚持高点站位,贯彻核心区控规和老城整体保护要求,推进旧址环境的整治提升。

规划范围(图片来源:清华同衡)

03规划统筹,街区谋新

百年征程初心历久弥坚,街区复兴再启时代新篇。站在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节点,拥有百年历史的北大红楼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结合北大红楼及周边片区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次提升重点突出五方面内容。

五四大街整治后实景(图片来源:清华同衡)

文化引领,突出历史文化主题

整治范围以五四大街北大红楼周边环境为主,以“五四阵地、红色摇篮”为主题,突出北大红楼的历史主体地位,塑造质朴庄重的文化氛围,形成展现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标志空间。

沿街整体整治效果示意(图片来源:清华同衡)

绣花功夫,全面提升风貌形象

五四大街北侧曾是北京大学校区,沿街是一段连续的围墙,规划结合历史图纸、图像等史料,重塑北大红楼沿街270米围墙,整治外立面26处,让沿街界面恢复了昔日的整洁和韵律;恢复北大红楼南门正对面历史建筑“梅园”的历史风貌;对五四大街33号、五四大街40号等建筑进行重点整治,重砌民国风格外立面形式,使之与文物环境相协调;围绕沙滩北街五四文化墙打造街角公园,新增绿化和夜景照明,对北大红楼围墙、五四文化墙等重要节点进行重点提亮,改善行人夜间游览体验。

整治前后对比(图片来源:清华同衡)

内外兼修,更新提升沿街业态

将沿街2处建筑空间进行“腾笼换鸟”,优化使用功能。“梅园”将作为北大红楼的配套设施和文创产品店向公众开放。将杂志社位于红楼西侧的空置建筑将改造为集书吧、咖啡、新媒体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五四青年书屋”,形成新的“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党史、学习党史。

“梅园”与“五四青年书屋”(图片来源:项目组)

多方参与,推进共治共建共享

成立专项工作组,坚持“一户一策”,为居民解决房屋修缮、屋面铺装等实际困难。开展央地合作,积极协调属地单位共同参与整治提升。推进低效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实现双向服务、共建共赢。

现场指导以及与相关方的沟通(图片来源:清华同衡)

以点带面,彰显区域文化魅力

对于早期革命纪念地的环境提升不仅仅是一个点的工作,更是全面而长期的。规划以“用好红色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保障重点区域亮相的同时,将本项工作纳入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体系之中,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促进文物保护和开放利用的同时,让红色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东城分局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