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几乎是任何一个文明都无可避免的考验,人类与病毒此消彼长永不消逝的对抗,也同样是人类进化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疫病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发现 “疟疾”、“疾年”等文字记载,而“疫疠”更是屡见于《周礼》《左传》《尚书》等史书文献之上。
可以说,与疾病的抗争,正是一部人类可歌可泣的“连载式”长篇记叙史诗。
而担起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在应对疫情方面早已有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我们站在2021年的今天,回望过去一年中抗疫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再抬起目光放眼历史长河,会发现这些从万里狂沙淘金得到的先人智慧,与如今我们所见证的一脉相承。
且让我们放眼长量,看一看古往今来的国人在与病毒的一次次抗争中,是如何从血汗中劈开生路,一路向前,走到今天。
报告制度:早发现,早汇报
古人虽然没有AI人脸识别、互联网大数据,但他们对于瘟疫的警惕性从来不比现在小。
早在秦时,就有了一旦出现疑似传染病例,辖区内的负责人员“典甲”(即乡长)需要立刻反应,迅速调查,果断上报的管理流程,国家机关则会根据疫情下派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令医丁诊之。” 《云梦秦简·疠》)
切断传染:隔离防疫
隔离,若是用古人的说法,便是“养内避外”。夏商周时期,隔离以防传染的思想就已经诞生,至秦汉,更是建立了专门隔离传染病患的疠迁所,有效阻止了病毒的大举入侵。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西晋时期,居家隔离、远程办公就已经提上了日程。
《晋书·王彪之传》中提到,“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只要在中高风险区,就要居家隔离一百天,然而这样一个带薪超长公休假,让西晋官员美滋滋,却差点让整个公务机关因为人手不足而瘫痪,最后不得不缩短隔离期。
免费医疗:公立医院
隔离为治标,治疗方治本。
古代虽然无法十天之内造出方舱医院,但早在西汉便设立了公立传染病医院“时疫医院”,将病人集中起来给予公费医疗,同时及时安葬死者,分发安葬费,既减少了疫情传播,又抚慰了生者。
南北朝则有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隋唐设立养病坊,而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无不是为抵御疫情而存在的官办医疗机构。
正是这一叶叶漂浮在每个历史时代上的生命方舟,将中华文明的火种载向了更远的未来。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面对疫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手段从古说到今,一直都是我们坚定不移执行的卫生工作方针。
《黄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先从卫生开始。
甲骨卜辞中的卫生N条(洗面洗手、人畜分居)、秦汉时期的“公厕革命”(那时便有了公共厕所“都厕”),一直到清代还在呼吁的洒扫堂房、清洁厨房、透气通风、谨防聚集来防治疫病,无不是先人的经验结晶。
同时,官方的防疫宣传与医疗支援两手都要抓,宋朝就有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民众加以推广的政策,而在疫病爆发时,官府会派出医生至疫区巡视,及时救治病患,从而抑制瘟疫蔓延。
户外阳光正好,游园天坛绝妙
在此期间,天坛公园在此温馨提示大家:疫情防控有你有我出行防护,保持距离戴好口罩,避免扎堆。在这晴好的八月底,天坛在这里与你约此一秋。
温馨提示:为确保游客健康愉悦游览,请保护环境,爱护公园花草,不攀爬树木,保护文物,不乱刻划,文明游园。再次特别提示您:疫情期间,请遵守疫情防控各项管理规定,科学佩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配合公园工作人员的疏导管理。祝您游园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