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党史
感知红色京华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东城区委宣传部聚焦域内红色点位
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
推出了系列微纪录作品
《百年历程》十集内容
共同绘就出一幅生动完整的
红色历史图画
在东城 这里有
唤起了觉醒时代的《新青年》编辑部
建立了第一个中学党支部的汇文中学
曾经被称为“国中之国”的东交民巷
北京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之一
北大二院旧址
播撒革命火种的北大红楼
名副其实的中国商业第一街王府井大街
接待过170余位世界各国政要及夫人的
红桥市场
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的
北京市珐琅厂
如今成为宜居社区“金鱼池”的
龙须沟旧址
京味文化向世界打开的重要窗口前门大街
……
百年历程 荣耀辉煌
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再来回顾
这些发生在东城土地上的精彩篇章
阵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1919年,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和第六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正是从那时开始,《新青年》成为了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后来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公开性机关刊物。毛泽东、邓中夏,一个个《新青年》的读者都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时代洪流当中。
毛泽东后来在保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谈到《新青年》:“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百年过去,一本本小册子已经晕染上岁月的颜色,箭杆胡同里这座院落依然在北京的晴空下宁静地沉思。这一切,都在向今天的人们陈述一个东方民族的觉醒经过。
传承——汇文中学
150年间,北京汇文中学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心怀家国大义、矢志理想信念的英雄。他们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在这个行列中,有一位戎马英雄。他就是后来被毛泽东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
在进入汇文中学的前不久,彭雪枫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1926年,他领导建立了汇文中学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东城区第一个中学党支部。
如今,汇文中学依然通过英雄班的形式铭记英雄的足迹。“彭雪枫班”“李大钊班”“吴运铎班”,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和他们坚守熔铸的信念理想代代相传。这所校园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红色基因孕育、理想星火汇聚。如今,下一个百年壮阔启程,在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红色基因将引领一代代人继往开来。
轨迹——东交民巷
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有一条小街,西洋小楼比肩而立,古老槐树绿意成荫。每天都有新人相约于此,捕捉怦然心动的瞬间。然而在120年前,即便是靠近这里对很多国人而言都是一种奢望。这里就是曾经的“国中之国”——东交民巷。
1949年2月3日,北平举行入城式,隆隆礼炮声,人们的欢呼声,响彻整座城市,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开进东交民巷的那一刻,旧中国的屈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时光荏苒,曾经属于“国中之国”的使馆成为了对外友好协会的办公地址。百余年间,一条东交民巷无数人走过,从反抗西方列强的民众,到探索救国之路的五四青年,再后来是浩浩荡荡行进至此的解放军。到今天,无数襟怀家国,心怀四海的国人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如今,梦想正在化为实现。
回望——北大二院旧址
1919年3月10日,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二院理科数学楼16教室,做了《新旧思潮之激战》演讲,青年毛泽东就在此聆听了这场演讲。当时,位于沙滩后街55号院的北大二院,是北京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革命先驱和进步人士在北京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1920年3月,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北大西斋宿舍的两间小屋就成为了研究会的办公室和图书室,研究会成员们为图书室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亢慕义斋”。
如今,百年过去,这里已经成为了京城著名的红色地标。一场名为《伟大开篇》的专题展正在这里进行。展内不少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展览分为四个展厅,介绍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孕育和创立,以及党的创建和革命行动等内容。
火种——北大红楼
位于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因通体红色,如一抹丹青入画而得名。红楼落成,正值中华大地的至暗时刻。无数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寻路救国。中共一大召开前期,共有8个党组织,党员58人,其中北大师生、校友有23人,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当之无愧。
1920年2月,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个人约定,分别在上海和北京筹备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半年后,陈独秀委托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共产党宣言》秘密出版,这本书就部分参照了从北大红楼借出的《共产党宣言》英文版。
百年岁月过往,《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思想,因为有了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其内涵愈发丰厚,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商潮——王府井大街
这里是被誉为北京金街的王府井,名副其实的中国商业第一街。每天有多达数十万人汇集于此,目睹这条千米长街的繁华与魅力。而它也是新中国商业发展的引领者、排头兵,见证着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
商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为之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将近70年的时间里,以张秉贵为代表的劳动模范们,在王府井这条大街为无数海内外顾客服务,薪火相传的“一团火”精神,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面旗帜。
如今的王府井,与故宫、隆福寺交相辉映,正构建着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一条街市,曾经独领风骚,曾经乘势变革,传统在这里收藏,潮流在这里迭代;王府井大街,南北贯通,连接岁月,熙来攘往,风华不老,展现着首都北京的大城气象。
蜕变——红桥市场
2021年5月20日这一天,对于京城老店红桥市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全北京第一家5G非遗文创直播基地在这里正式运营。这已经是红桥市场所经历的第五次转型与蜕变。从诞生之初,变革与创新就始终与红桥相伴。
红桥市场的每一个脚印都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息息相关。靠着国家的政策,和红桥人求新求变的决心,红桥市场不但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排头兵,也成为闻名遐迩的“京城珍珠第一家”。从1995年3月30日接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到现在红桥市场已接待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元首夫人。
如今的红桥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珍珠销售。从2017年开始,红桥市场就开始探索电商模式。随着5G直播基地的落成,如今北京的红桥,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及传播推广,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彰显世界范围影响力。
守护——北京市珐琅厂
在北京市委的积极倡导下,1956年1月,42家私营珐琅作坊和当年专为清代皇家制作御用品的造办处合并组成了国营北京珐琅厂,并由郭沫若题写了厂名。此后,北京市珐琅厂陆续研发,景泰蓝的颜色从明清时的二十多种,已经发展到两百余种。各项技艺也日益完善。
一名技师在为景泰蓝作品进行第二次点蓝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北京市珐琅厂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近年来,国家对包括景泰蓝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始终持续增加。
如今,全国景泰蓝行业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大师和高级技师都汇聚于此。景泰蓝发展至今,已不仅是一种承载历史与匠心的工艺品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象征。从北京亚运会、奥运会,到APEC北京峰会,北京冬奥申办,景泰蓝一次次成为国礼,一番番名显四方。
家园——龙须沟旧址
1950年2月,北京市第二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在治理北京污水沟时,决定首先修建龙须沟下水道工程。1965年,政府启动“平房上楼”工程,对该地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改建。200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南城地区危旧房改造的号角,金鱼池地区危改工程启动。2017年,北京市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在金鱼池地区拆除违法建设,整治违规广告牌匾,清理堆物堆料等等。周边道路加装护栏、规划交通导识线等,对该地区道路停车问题进行了规范。
从昔日的龙须沟,到新中国的金鱼池,从环境再造、品质升级,到“疏解整治促提升”,打造宜居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龙须沟的故事讲了七十多年,今天,情节依然继续,生活还在更新,这里浓缩着一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与国家同行的历程,这里寄托着京华人家感恩时代、心向幸福的情怀。
京韵——前门大街
1949年的2月3日,前门大街迎来一列万众期待的队伍。这天,人民解放军在前门大街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古老的城市沸腾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众多北京老字号重新挂起了招牌,繁华再现前门大街。
古今一街,中轴线上,六百年沧桑;与时而变,涅槃重生,街市更繁华。商贾文化、建筑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民俗文化荟萃,举步皆可领略传统文化、都城文明的华彩,今天的前门大街,无疑是京味文化向世界打开的一扇重要的窗口。
如今,北京正在为2035年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而全力以赴,前门大街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核心位置依然在保护中不断提升。前门大街,中轴线的文化坐标,老北京的依依乡愁在这里,历史画卷古往今来,京味文化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