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示,东城279处地名入选
2021-09-03 16: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老城地名承载了千百年来北京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而且与街巷共同展现了老城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8月23日起,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在网上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其中东城区279处传统地名列入保护名录初选名单,公众可在9月21日前登录相关网站反馈意见。

关注1

摸清家底 传统地名入台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重要指示精神,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北京市高度重视传统地名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东城区政府、西城区政府,于今年开展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编制工作。

在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团队结合历次地名普查成果,对北京老城内传统地名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并形成老城传统地名台账。据介绍,北京有专门记载街巷胡同的历史文献,包括明代嘉靖年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清代光绪年间《京师坊巷志稿》和民国年间《燕都丛考》等。此外,清代中前期曾有大规模地图测绘,《乾隆京城全图》比例尺约为1:650,内容之详在中国现存古代城市地图中首屈一指。晚清、民国时期还流传下来更为丰富的京城实测地形图。

关注2

优中选优 评价指标成体系

据了解,北京市目前共有元代胡同名2处,明代地名629处,清代仅通过对《乾隆京城全图》的梳理,就得到乾隆年间街巷胡同地名数量1322处,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地名2046处。

从几千条胡同中筛选出合适的地名入选保护名录,需要一套科学的地名价值评价体系。编制团队经过长期摸索,以科学、系统、整体为原则,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反复论证,编制团队选取地名产生和使用年代、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现状与影响力三大因素,并细化为11个评价因子,通过不同评价因子的分数和权重,实现了地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量化评分。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筛选出800余处传统地名作为名录草稿,其中东城区300余处。

关注3

精心考订 还原地名真历史

为了提高保护名录的权威性、准确性,编制团队参考大量明清史料、地图等资料,对老城地名使用时间、得名由来、历史沿革演变进行了精心考证,还原了老城街巷真实历史沿革,深入挖掘了老城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东城区组织14个相关街道办事处及责任规划师对300余条地名保护名录进行了全面校核。“我们实地调研了东四地区21条传统胡同,核对胡同长度、宽度,拍摄每条胡同的胡同口、胡同内部现状照片,提供相关历史信息。”东四街道责任规划师赵幸说。同时,东城区邀请了7名历史、地名及民俗专家开展论证,适当增删完善。

经过前期相关工作,东城区279处传统地名列入保护名录初选名单,其中元代胡同名1处,明代地名77处,清代胡同地名189处,民国和当代胡同地名分别为11处和1处。不少地名出现时间被大大提前,如崇文门内外大街、安定门内大街的命名可追溯到乾隆年间,而非20世纪60年代的修改与规范。

据了解,对于进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北京市将建立全流程审批机制,严格审批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保护名录内的传统地名。

探访1

元代老胡同彰显文化魅力

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南大街,长793米,宽6.7米。元代已有史家胡同之名,元曲《岳飞精忠》中曾出现过。明代称史家胡同,属黄华坊(《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清乾隆年间,称史家胡同(《乾隆京城全图》),名称沿用至今。

朝阳门街道责任规划师赵蕊介绍,史家胡同曾有清朝位高权重的大臣宅,以及与教育结缘的左翼宗学等,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史家胡同55号是一座广亮大门,门前有对镂雕抱鼓石,门扇有铜包叶,煞是好看。院子的主人曾是清朝咸丰年间八大辅政大臣之一焦佑瀛,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密谋发动政变,作为军机大臣的焦佑瀛被充军,后来又被赦免,随后归隐天津。“这座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东西跨度比较大,如今被分割成两部分,后半部在内务部街44号。”赵蕊说。

今年76岁的王小彤出生在史家胡同,见证了胡同几十年来的变迁。老人回忆,1950年时,史家胡同的路面还是坑坑洼洼的,路面上有很多石子儿。1954年,史家胡同把路面都翻出来,然后由施工的气碾子用蒸汽作动力,铺上沥青石子儿。当时,这条胡同非常安静,很少有人,也很少有车。

“为了留住胡同悠久的历史,朝阳门街道在2013年将史家胡同24号凌叔华故居腾退出来,建设了社区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定位为胡同文化展示厅和社区居民的会客厅、议事厅。”朝阳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随着疏整促工作推进,不少特色文创小店从史家胡同深处冒出来。

记者走进一家文创社,胡同路牌、创意明信片等充满北京印记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最受欢迎的要数印章业务。集章爱好者们买上一本集章本,然后郑重地盖上各种自己喜爱的印章。游客刘小平和朋友用了一个多小时集了几十枚章,“每集得一枚印章,我就尝试去了解印章背后代表着什么样的北京文化。在集章的过程中,我似乎和北京这座城市更亲密了。”

探访2

清代胡同“瘦身”重现历史风貌

帽儿胡同

因为有雨,所以有了帽儿,也有了蓑衣。从名字上看,位于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蓑衣胡同这三条清代地名胡同是成“组”出现的。

从喧闹的南锣鼓巷拐进帽儿胡同,环境一下子安静了。青砖灰瓦的胡同绿树掩映,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耍,老人们在小院门前晒太阳、聊天。据了解,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地安门外大街,清乾隆年间定名帽儿胡同(《乾隆京城全图》),名称沿用至今。

走在565米长的胡同里,时间仿佛倒流。帽儿胡同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娘家的院子,如今住着普通居民。走进院子,垂花门竹影斑斓,两边山石叠翠,虽然房屋有些破旧,但斑驳的梁柱、精致的倒挂门楣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小院里的居民告诉记者,末代皇后婉容出嫁前在这里生活,院子里不少老物件是当年留下的。

雨儿胡同曾经居住过很多知名人士,13号院是著名画家齐白石故居,现在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虽然齐白石在这里居住时间不长,但是房屋设计十分精巧,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

交道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雨儿、帽儿、蓑衣三条胡同以前院内私搭乱建普遍,居民生活环境较差。2015年,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的创新政策,对一批院落进行腾退改造,外迁改善一部分居民,留住居民生活同步提升。2019年,东城区以雨儿胡同为示范区,启动了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提升工作,邀请多家知名建筑设计团队开展了“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以“绣花”的精神精细化制定恢复传统四合院院落规制的修缮设计方案。“以往上厕所,顶风冒雪都得奔胡同口,汛期下雨还得蹚水进出院儿;如今新居里上户厕方便卫生,连绵雨水落地淌走,青砖地干干净净。”70岁的崇宝财在雨儿胡同30号院住了大半辈子,这两年,他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探访3

五四大街记录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大街

五四大街是东城区唯一入选保护名录的当代地名。这条街位于东城区西部,景山街道南部、东华门街道北部,呈东西走向,东起于东四西大街,西止于北池子大街,长741米,宽18米。因见证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而得名。

历史上的五四大街由三段组成:东段称双碾胡同,即王府井大街北口至北河沿大街一段;中段称汉花园,自北河沿大街至沙滩北街;西段称沙滩,指沙滩北街至北池子大街北口的斜街,因其是御河冲积而成的一片地势低洼的沙石地面而得名,自清末以来一直沿用此名称。1958年兴建中国美术馆时,双碾胡同被扩宽,这样东西沟通而成大街。

如今,五四大街已成为东西向交通要道,两侧汇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知名建筑。五四大街29号是北京大学红楼,这里不仅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也是近代文化和民主运动的发源地。走进红砖砌筑的大楼,悠长的楼道两侧是一间间四四方方的屋子。校长办公室的老式办公桌上摆放着绿色玻璃罩的台灯,门旁衣架上挂着一件深色大衣和一顶帽子;第二阅览室的报架上摆放着《国民公报》《惟一日报》《顺天时报》等,1918年毛泽东曾在这里工作。今年8月1日,整修后的北大红楼向社会公众开放。“从媒体上看到,里面有不少珍贵的文物,《新青年》、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还有报纸,我们早就想来看一看。”一位参观者说。

沿着五四大街往东,中国美术馆出现在眼前。仿古风格的阁楼上铺有黄色琉璃瓦,周围是走廊和凉亭。中国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美术馆展览总面积6660平方米,馆藏各类美术作品达11万余件,包括各时期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及外国艺术作品,同时包括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

庄蕊/文 闫文 林萱/摄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