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大幕开启
2021-09-03 17: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历时逾两年建设的北京人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日前正式落成。9月2日,北京人艺举办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启用仪式,新剧场开始投入试运营。副市长王红,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等领导与市有关单位和新剧场参建各方嘉宾、人艺演职人员代表,共同为新剧场开启大幕,见证了北京人艺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新剧场 打造戏剧新地标

新建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位于首都剧场东侧,建筑风格简约现代,与其西侧古朴厚重的首都剧场相互呼应,为王府井地区又增添一处重要文化地标。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内设两座专业话剧剧场,分别为1个700座的中剧场和1个200余座的小剧场。中剧场命名为“曹禺剧场”,借此向北京人艺首任院长、剧作家曹禺先生致敬,同时也代表人艺代代相传、薪火不熄的艺术精神;位于三层的小剧场则沿用曾位于首都剧场南侧的“人艺小剧场”这一名称,意在延续人艺舞台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舞台记忆。

据介绍,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投入使用后,与北京人艺现有的首都剧场、人艺实验剧场、菊隐剧场共同构成错落有致的专业剧场群,为人艺未来的创作和演出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首都剧场将进一步强化经典剧场定位,继续为观众奉献经典剧目和保留剧目;曹禺剧场则着重戏剧探索和创新实践,以及国内外高水平戏剧作品的交流展演;实验剧场和人艺小剧场将保持小剧场高地定位,发挥创作引领作用;菊隐剧场则致力于打造戏剧普及的公益平台。

新空间 创造更多新可能

为创造全新的剧场体验,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设计方因地制宜,成功利用有限空间打造出富于变幻的剧场效果。步入大厅,一座长60米、高12米,由3.2万块玻璃砖砌成的L形玻璃幕墙构成观众厅主视觉,有效拓展了空间感觉和采光效果。动静结合的投影墙,体现了现代感和科技感兼具的设计美学,深木色戏剧墙与剧场外古朴的四合院则呼应了人艺的传统基因。

在舞台设计方面,曹禺剧场采用“品”字形舞台,总面积1071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四个不同的场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场景切换并实现“推拉”“升降”“旋转”多个维度的空间变换。舞台前区可根据剧目需求,实现专业乐池、伸出式舞台和扩充观众席三种功能,最大化满足演出需求。观众席墙面提取北京胡同元素,打造出“灰砖”与“木材”错落的设计风格,突显“京味”特征。同时,这些凹凸不平、错落有致的“灰砖”与幕天席地、环绕四周的“木材”,也共同构成了最适合话剧演出的建筑声场,确保剧场每个位置都能得到最佳声音效果。

位于三层的北京人艺小剧场则更加灵活,场内舞台区、观众席均可根据需要调整变化,艺术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创造舞台新样式,观众们则可以在这里欣赏、享受最具创造力的演出,甚至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新剧场除满足专业戏剧排练和演出外,还设有展廊、咖啡厅、文创中心、戏剧沙龙、露天休息区和地下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将推动北京人艺实现演出、服务和综合功能的重要升级。

新剧目 聚合人艺新力量

当晚,由冯远征担纲导演的新排《日出》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内曹禺剧场上演。据悉,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将在曹禺剧场连续上演《日出》《雷雨》和《原野》三部新排曹禺经典。三部作品集中新排,集中亮相,集中接受观众检阅,均由人艺青年一代演员挑梁,既是对人艺老一辈艺术家的致敬,也是新一代人艺人接棒经典、发展经典的一次创新表达,相信将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日出》作为曹禺剧场首部大戏,由冯远征导演,于震、陆璐、杨明鑫、雷佳等一众新生代演员主演。“‘日出’这个词本身有着欣欣向荣的寓意,希望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新剧场的祝福。”导演冯远征如是说。新剧场、新《日出》、新阵容,是北京人艺用这部作品启幕新剧场的用意。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凝聚了几代人艺人的梦想和努力,未来将助推北京人艺创作、展示、汇聚更好的舞台作品,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的文化事业。”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表示,伴随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启用,北京人艺将站在新的起点,守正创新,勉力深耕,行稳致远,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李滢/文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