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囿秋风|南海子史话——北大红门
2021-09-15 11: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大红门是南海子皇家苑囿的正门,距北京永定门约12里,乾隆皇帝曾经写过“出城十里到红门”的诗句。

北大红门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是永乐皇帝朱棣始建南海子皇家苑囿时,最早建造的四座海子门之一,也是最晚拆毁的一座海子门。这期间,经过明、清两代无数次维修、重建,于1955年拆毁,整整屹立了541年。

北大红门是南海子最重要的苑门,是明、清两代帝王从紫禁城到南海子的必经之门。

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是从南海子北大红门出发的,所以,北大红门被画在了《康熙南巡图》上,给后人留下北大红门最早的图像资料。这幅图的绘画角度虽为俯视,但能清楚地看出,当时的北大红门是一高两低的三洞门,门楼上为蓝色,琉璃瓦顶,四角飞檐斗拱。门垛及双开大门均漆饰朱红,彰显气派和威严。两座矮门两侧,各建有蓝琉璃瓦顶红墙,与土筑海子墙连接。

《北京土建学会会刊》记载了拆毁前的北大红门:大红门的位置在凉水河南255米处,南北向,三门洞。中间门洞宽5.2米,两侧门洞宽4.7米;中门高7.6米,旁门高6米。门楼高3米,朱红门窗,门楼上为黄色琉璃瓦顶,四角飞檐斗拱,有海马等脊兽。可见,文中描述与《康熙南巡图》所画的北大红门有一些差别,最大差别就是由蓝色琉璃瓦顶改成了黄色。显然,这是乾隆时期改建后的北大红门。

北大红门是南海子皇家苑囿最重要的大门,门内设有管理京城皇家园林别苑的官署机构“奉辰苑”和皇帝到南海子行围狩猎更换衣服的“更衣殿”(“南苑官署房三层,共十有八间”,“更衣殿,乾隆三年建”——《日下旧闻考》)。此外,大红门内还建有“地藏庵”“龙神庙”等建筑。民国时期,奉辰苑官署房曾用作大兴县县衙。日寇占领时期,伪大兴县县衙由奉辰苑官署房迁到南苑镇的营市街。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辰苑官署房还曾作为华北农业垦殖管理处(即后来的北京市农场管理局)的办公地,后来改为宿舍,又由宿舍改为民房。直到现在,部分老房还在。

当时,北大红门是风景如画的地方,有高大雄伟的大红门,有金碧辉煌的殿宇,还有高低起伏、逶迤延绵的海子墙。大红门五孔石桥(后改称永胜桥)横卧在凉水河上。河的北岸是当年清理凉水河堆筑起的“九龙山”,山上建有一座俗称“小南顶”的碧霞元君庙。凉水河两岸蒲草丛生,九龙山苍松翠柏,形成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线。清代作家吴长元在《宸垣识略》记载:“九龙山在南顶永胜桥北岸,乾隆年间疏浚凉水河土堆成。自西至东,约长三里,方二三丈不等。逶迤起伏,宛如游龙。环植桃柳万株。开庙时,游人挈榼席群饮。夏木阴阴,水田漠漠,不减江乡风景也。”乾隆皇帝的《射猎南苑即事诗》这样赞美北大红门景致:北红门里仲秋天,爽气游丝拂锦鞯。行过雁桥人似画,踏来芳甸草如烟。

由于北大红门所处位置很重要,又是清代内务府奉辰苑的行政管理机构,再加上派驻这里的章京、门禁等人员比其他八门都多,成为后来形成北大红门村的主要因素。据当地老人说,最早来大红门村定居的满族人是特、白、方、连四姓。其中特氏为正黄旗,曾任北大红门统领章京,并负责南海子其他八门章京的防御联络,人称“特大老爷”。民国初,南海子开放后,北大红门成了入京的交通要道,逐渐成为永定门外的较大村落。但是北大红门早已于1955年为了拓宽路面而拆了,现仅留下大红门的地名。

作者:张友才


作者: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