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秋,北京人可是认真的!
2021-09-22 10: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对中秋节的印象好像也就停留在“吃月饼”和“团圆”上,虽然它们确实是中秋节的本质所在,但是在老北京,过中秋那可是很认真的!

老北京的中秋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规矩”也不少。小印也和大家聊聊,老北京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吧!

1、中秋节要赏月

老北京人过中秋,赏月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活动之一。

正如《北京指南》第二编《礼俗》中所记载的那样:

“ 设果酒肴馔于庭,家人团座,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而且自唐朝以来,中秋赏月之风盛行。因为八月十五这日,月亮又圆又大,皎洁的月光撒下的清辉还有与月亮相关的众多神秘传说吸引着许多文人骚客,他们赏月、饮酒、吟诗作赋,也在这一天留下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绝句。

《红楼梦》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也描写了中秋之夜大家在凸碧山庄赏月,贾母还带领大家玩击鼓传花的场景。

由此可见,在旧时,京城的人们对赏月的重视。

2、中秋节要踏月听戏

旧时京城过中秋节,还有踏月之习俗。

这是因为中秋节恰逢秋高气爽的时节,人们除了在家赏月外也会带上月饼等吃食,外出去公园等地方赏月、踏月。

除了外出踏月,老北京人也爱在这一天听上应节的戏曲。这也算是一种民间情趣,烘托了中秋的气氛。

应节曲目多为《嫦娥奔月》《桂影广寒宫》《天香庆节》等,尤其是《嫦娥奔月》这出戏更是旧京城人们的最爱。

3、老北京的饽饽铺

在旧时,中秋吃月饼并不像现在这样一人吃一个,必须得全家分而食之。凡是家庭成员必各有份,不在家的人也要将他的部分留出,不能遗漏,这也是为了图“团圆”之意。

在旧时北京,月饼是属于“饽饽铺”的一种应时糕点。从每年的农历八月起,京城里的饽饽铺们就开始出售各式各样的月饼。

而这其中以前门正明斋、东四牌楼芙蓉斋、东四北段芳斋、西牌楼北的毓美斋、地安门外桂英斋最富盛名。

4、老北京人常吃的月饼

说到月饼,现在的月饼种类那可真是多得让您挑花了眼。不过对老北京人来说,最常吃的月饼还是“自来红”、“自来白”、“团圆饼”(即提浆月饼)。

所谓“自来红”,就是将月饼烤得颜色较深,有泛红的趋势,辅以青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而且外皮上要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这样的月饼即为“自来红”。

相对的,“自来白”月饼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这些馅儿常见的有枣泥、澄沙、豌豆、山楂、白糖等,自来白月饼外皮纯白,皮面儿上有红色小戳记号,用以区别馅的类别。

而“团圆饼”即提浆月饼又有所不同。所谓“提浆”就是将熬制好的糖浆融入面皮,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起到酥松的作用。提浆月饼的馅料主要有冰糖、青丝、红丝、玫瑰、青梅等。提浆月饼的特点是外皮油润细腻,松软适口,而且很耐贮存。

如今随着各种口味的融入,像冰皮月饼、蛋黄月饼、流心月饼等等好看又好吃的月饼也在北京的“月饼界”闯出了一片天地。不过无论月饼有什么口味,这块小小的月饼却都寄托了中国人对亲情和家庭的重视。

5、中秋要吃蟹、饮桂花酒

中秋到来的时候也正是吃螃蟹的季节,而老北京过中秋也正有吃蟹的习俗。最通常的做法就是直接上锅蒸,这样做出来的蟹不仅色泽鲜美而且也最原汁原味。

北京人吃蟹还有个讲究叫:“尖脐儿吃膏儿,圆脐儿吃黄儿”,掰着蟹腿嘎嘣嚼着,此时再搭配上一杯桂花酒,那可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中秋之际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桂花本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喝桂花酒,也代表了老一辈人们对下一代的一种美好祝愿。

中秋团圆夜,一家人整整齐齐的聚在一起,赏月、赏桂花、吃月饼、饮桂花酒也成为了老一代人们心中对中秋节的最美好记忆。

6、中秋必见兔儿爷

作为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兔儿爷在北京人心里的地位可见一斑。“兔儿爷”是一种兔面人身的泥塑玩具,最大的兔儿爷可达一米左右,最小的仅有二三寸。

旧时北京在中秋节前半个月开始,像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贩。

摊上架设有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这些兔儿爷们有的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还有的是张伞盖或背插旗的,一个个都像戏台上的武将,乍有一种威风凛凛之感。

兔儿爷的出现,既带着传说色彩,也带着旧时北京人民对中秋节的美好祈愿。

7、老北京中秋的其它习俗

除了上面说到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习俗外,老北京人过中秋也还有一些别的讲究。

比如拜月和祭祀月神。中秋这天,人们要将院落打扫干净,预备好晚上拜月的贡品。待夜幕降临,在院内摆上供桌,案上摆放至少三盘月饼、三盘水果,再放上毛豆枝子、鸡冠子花、切成莲花瓣形的莲瓣西瓜和九节藕等,准备妥当即可拜月。

除此外,中秋的集市也是老北京过中秋的一大亮点。

在《京都风俗志》中有记载:

“ 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

这是因为北京的中秋,也俗称“八月节”或“果子节”。在京西有句农谚说道:“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农历八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中秋集市上各种新鲜果品纷纷上市,逛集市买鲜也成了大家过中秋的方式之一。每当集市兴起,旧京城里一派繁荣喜庆景象,令人沉醉不已。


本文内容根据北京早知道、《北平风物》综合整理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知识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