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步时只有1所民办学校,到如今29所中小学、幼儿园25000名学生。曾经北京东南处的“教育洼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水平的校园建设、高质量的教学体系、不断壮大的师资力量、欣欣向荣的教育生态……北京经开区在教育兴城道路上不断探索、硕果累累。一路走来,亦城打造教育新高地的初心如磐,信念弥坚。向上攀登的路,从来都不好走,但当回首望去,身后汗水浇灌过的土地上正传来满是幸福的回响。
从跨区求学到“学校就在家门口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我在北京经开区生活20年了,作为一个老亦城人非常直观地看到北京经开区教育近些年的迅猛发展。2000年刚来北京经开区的时候,最愁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我们家大女儿今年18岁,她从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区里的教育资源还很匮乏,我们不得不送她去城里上学,孩子和家长都吃了不少苦。好在家里老二赶上了北京经开区教育的发展,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了。”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李先生感慨道。
△资料图
为解决区内百姓教育的难题,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北京经开区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上不断发力,持续加大投入,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先后引入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建华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二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优质资源汇集的基础教育布局。
此外,北京经开区结合自身特点与产业优势,以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职能赋权为契机,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实施了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创新教职工管理模式、改革教师选聘评聘制度三项管理方式创新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探索教育“清单式”管理,逐步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见证了北京经开区20年来教育的蝶变,李先生觉得如今让孩子在区内接受教育是一件安心、放心、开心的事。“肉眼可见的是硬件设施,宽敞明亮的校舍,功能齐全的教室和场馆,北京经开区教育在这方面的投入我们家长都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师资力量引进、教学资源丰富等教育软实力上的下得硬功夫,则是我们能从孩子的成长变化中体会到的。”
引入“宝藏”名师和优质资源,打造教育人才高地
优秀的教育人才和强大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质量水平的源头活水。为此,近些年来,北京经开区一方面不断引入各类优质资源,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如通过引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东城、西城、海淀教育强区优质资源,为北京经开区提供教育教学、课程研究、师训干训、考试评价等专业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构筑人才聚集高地,主要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完善教师梯度培养与引进机制、提高师资保障水平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强化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刘占江是北京亦庄实验中学艺术学科的主任,作为多年前从外地引入的名师,他正通过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和北京经开区的兼职教研员岗位发挥着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名师工作室一方面能够挖掘、整合好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通过和年轻教师们一起研发课程、研讨教案,指导他们参加研究课、公开课,以及指导论文的撰写、项目的申报等,加速他们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转换到一名优秀的教师的身份转换。”
△资料图
△资料图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二年级数学老师杨柳是名师工作室的受益者之一。“有经验的老教师真的是宝藏一样。”她忍不住赞叹。她所在的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数学名师孙娜的工作室,她最难忘的就是刚毕业时孙娜对她的帮助。“刚从学校出来,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讲好一堂能让学生满意的好课,孙娜老师几乎是手把手地帮助我。她会一边帮我看教案,改细节,一边耐心地让我给她单独试讲,并结合多年的宝贵教学经验给我提出建议。”如今,从业快五年的杨柳也成了有教学经验“前辈”,面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们,她也在将好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继续传递下去。
除了名师工作室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助益,北京经开区也通过引进教育优质资源的方式助力教师队伍成长。今年北京经开区已与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将在教师继续教育、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考试命题研究等领域支持北京经开区。后续还将与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不断提高北京经开区学校教学水平、课堂质量、学科能力,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新策略。
体育+、科技+、艺术+特色课程百花齐放
飞盘、散打、击剑、冰球……在种类丰富的体育课堂上强健体魄;人工智能、几何机器人、汽车设计……在聚焦前沿科技的技术课堂中走近未来;做陶艺、演戏剧、拍微电影……在绚烂多彩的艺术课堂里发现另一个自我。在北京经开区的学校里,学生们在高质量的素质拓展类课程、丰富有趣的课后服务时间中让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资料图
△资料图
“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而有特色,孩子在校园里学得不亦乐乎!国学吟诵课,传承经典,孩子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可以提高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英语戏剧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英语综合能力,还能让孩子体会情绪,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表演能力和自信心;科学启蒙课程,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不夸张地说,看着孩子幸福学习的模样,我们自己也想回到小学校园去了。”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学生家长张女士由衷地说道。
除了积极引导各学校围绕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领域创新开发特色课堂、丰富课后服务,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北京经开区还充分发挥“关键人”带头作用,开展优质教师课后答疑。北京经开区要求校长、书记、主管教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100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率先做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后答疑工作,同时开展巩固、提升和补差工作。
△资料图
今年3月开始,人大附中经开学校王教凯校长就给高一八个班的学生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数学补差工作。“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平时在数学学科上的情况,选出了学习数学存在一些困难的21名学生。在上个学期每周三下午的自习课时间,我会给这21名学生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上课、答疑。”王教凯介绍。人大附中经开学校高二学生家长秦女士很认可学校的这种举措。“孩子回来说,王校长给他讲数学了,讲得特别生动、娓娓道来。让他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高了,也得以纠正了一些计算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一直知道王校长是数学学科的名师,这种校长直接答疑的形式很好,给孩子的鼓励和帮助很大。”
接下来,北京经开区将不断探索办学新模式、管理新方式、教学新模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与国际一流产业综合新城战略定位相适应、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期盼相契合的“教育新高地”。
实习记者: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