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丨秋日茱萸小话
2021-10-13 11: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最早起源可追溯于秦汉。农历九月初九时值金秋,正是登高远眺,饱览秋色的好时节。古人认为,“九”为数中最大,且音同“久”,具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自古时起就有在重阳佳节登高赏菊、赋诗饮酒、簪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独特的风俗文化。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以“重阳”为题的佳作辈出,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茱萸一朵映华簪”“醉把茱萸仔细看”等诗句中可以看出菊花与茱萸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节令植物。

与十大传统名花菊花相比,茱萸略显“小众”,但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在描写诗人重阳节异乡思亲感怀的同时,也让我们将茱萸这种植物的印象与重阳节联系在了一起。

在植物学中名为“茱萸”的植物有很多,有些具有亲缘关系,有些科属不同,差别较大,也同样被称作茱萸。但与重阳节有所关联的多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芸香科的吴茱萸与食茱萸三个类群的植物。

山茱萸

△山茱萸-花

早春时节,在植物园北湖沿岸,有几株开出满树小黄花的植物,似蜡梅和连翘却又不同。秋天时,结出的椭圆形鲜红果实挂在枝头也十分赏心悦目。这是我们在北京的公园中常见的一种植物——山茱萸,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有着较高观赏价值的园林绿化树种。它的叶对生,呈卵状椭圆形,叶脉为弧状,向叶尖汇聚;花序生于枝侧;树皮也极具特点,灰白色,呈现出剥落状。

△山茱萸-果实

△山茱萸-叶

△山茱萸-树皮

吴茱萸

△吴茱萸果实

(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

吴茱萸和山茱萸形态差别较大,除二者花色不同外,以果实对比更为明显。山茱萸的果实为单一的长椭圆形核果,成熟时红色或紫红色,饱含水分并不会开裂,与枣形色相近。而吴茱萸的果实为蒴果,成熟时紫红色,开裂,密集成团,在枝头组成一个大型花序,外形上与同科的花椒更为相近。同时,吴茱萸的果实能散发出较为浓烈的气味,芸香科植物的枝叶和果实大多具有挥发性芳香油,山茱萸则无芳香特性。

△臭檀吴萸

食茱萸

在古代,人们对吴茱萸与食茱萸并不细分,只是将茱萸中可“食”的一种称作食茱萸。如今植物学中的食茱萸是指芸香科花椒属的椿叶花椒,多见于我国华南地区,因羽状复叶形似香椿或臭椿而得名,树干上常有锐刺,果实是古典川菜中重要的一味调味品。

重阳节与茱萸

重阳节与茱萸的有关的节俗最早见于西晋《西京杂记》中记载的西汉时期“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佩茱萸即将装有茱萸籽的“茱萸囊”挂在胸下,佩戴在腰间或系在手臂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插茱萸的节俗出现。唐宋时期,重阳节也被称作茱萸节,“插茱萸枝”在重阳诗中随处可见。“茱萸插鬓花宜寿”“散插黄花两佩茱萸”“插鬓茱萸来未尽”等诗句均描写出重阳人们头簪茱萸的风俗习惯。

 

和我们印象中的“簪花”不同的是,古人们头戴茱萸并不是指戴茱萸花,而是茱萸的果实。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一般在公历10月,正是茱萸果实成熟的季节。植物学中茱萸种类繁多,古人们所插茱萸究竟是哪个品种至今仍有争论,但与重阳节相关的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茱萸此时都处在果期。唐宋时期重阳诗词中也常见“萸子”“萸房”的表述,均指茱萸的果实。

重阳之际茱萸结果,果实小而密集,颜色鲜艳,插戴在头上具有花团锦簇的效果。同时,茱萸散发出的浓烈气味,古人认为其可抵御寒气,因此头插茱萸的节俗在古代流传甚广。

重阳节是一个登高望远,引人思乡的节日。茱萸不仅是重阳节的节令风物,也是古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文人墨客以植物寄情,使重阳节既充满诗意,又饱含丰厚的文化内涵。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重阳佳节之际也是植物园赏菊最好的季节,祝您重阳安康。


作者:

北京植物园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