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鸟类用羽翼去实现梦想,翱翔在天空,人类又该赋予自然什么样的赞叹呢?时下,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随着南迁候鸟飞抵,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科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也如期来到鸟类环志工作站,对候鸟进行环志工作。
春秋两季开展鸟类环志监测
“18号网,有一只鸟儿。”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科闫亮亮带着志愿者巡网。被网捕到的小鸟儿正在里面扑腾,她一边麻利地“摘”鸟,一边给志愿者讲解鸟类品种和技术要领。“这只鸟名为红胁蓝尾鸲,从大小上来看,这只鸟年龄应该有5个月。用手护住它,先固定跗蹠,这样可以把对鸟的伤害降到最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每年春秋两季,翠湖湿地公园都会开展鸟类环志工作。闫亮亮告诉记者:“这就相当于给鸟办‘身份证’,对于研究候鸟的正常迁徙路线,确定每种迁徙鸟类的重要中途停歇地,从而了解哪些鸟儿会来翠湖湿地,又为何而来,为鸟类保护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数据。环志工作已坚持8年,累计环志鸟类14目35科99种10419只次。”
破解候鸟迁徙之谜
“摘”鸟下网后,就开始环志。“通过鸟类环志监测,候鸟的身世之谜和迁飞之谜正逐步得到破解。跗蹠相当于人的脚脖子,按照体重大小、跗蹠粗细的不同,共有17种型号的圈型,上面刻有环志的国家、机构、地址和鸟环类型、编号等。材质非常轻,不影响鸟类的活动。”一位环志工作志愿者为记者讲解。
“咱们来记录一下,喙长8.9毫米、头长30.9毫米、身长134毫米。”套上环志圈后,环志工作志愿者对鸟儿进行体检记录。“轻轻吹开腹部的羽毛可以观察鸟儿腹部脂肪情况,以了解鸟类食物是否充足等信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鸟类环志主要研究鸟类迁徙的自然规律,了解它在迁徙过程中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为环境气候变化数据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数据。“通过环志,其它地方若捕捉到被环志过的鸟,对于研究鸟的数量变化,制订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对鸟进行有效的保护。”闫亮亮向记者介绍:“这几天有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一只棕头鸦雀再次被我们发现,从第一次到最近一次间隔了8年时间。这只小鸟在翠湖湿地健健康康生活了8年,说明我们这儿的生态很好,也很适合它。”
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志愿者又完成了3只小鸟儿的体检工作,并为它们进行了正面照、后背照、羽毛特写照等多角度的“留影”。“小鸟儿,飞吧!希望下一次候鸟迁徙时,你可以回家看看。让我们了解到更多鸟类秘密。”拍照结束后,志愿者原地放飞,以便在其它地点再次捕捉或观察到。(记者 吴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