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展”带你
线上玩转天文馆!
公元1623年,汤若望来到北京,虽然他急切地想要在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传播西方的教义,但他也明白不能操之过急。他仿效当年的利玛窦,把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在徐光启的协助下,呈报给朝廷,并把带来的各种科学仪器陈列在居住的地方,请中国官员前来参观。
公元1628年,大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正式登基,年号崇祯。此时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这种状况让崇祯皇帝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焦虑和恐惧当中。
无可奈何之下,崇祯皇帝只有寄希望于“天人感应”的说法。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颁布历法上的玩忽职守,才导致了国家的危机四伏,因此,崇祯不能容忍头顶上的天象出错,更不允许手中的历法混乱。
可是当时使用的大统历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实际推演过程中的误差越来越大。钦天监所预报的天象尤其是对日月食出现的时间屡屡失误,这使崇祯恼怒异常。
此时的西洋人在修订历法方面被认定有独到之处,而他的身边恰好出现汤若望。汤若望是幸运的,他受到西洋人此前从未有过的信任和恩宠。利玛窦终其一生都没有见过万历皇帝,而汤若望却可以经常上朝去见崇祯,他还可以随意出入在宫中用膳。崇祯对天文历法十分重视,他指望着汤若望新修的历法能够重塑皇家的威信。
1629年,历局成立,历局是个临时研究改历的机构。任务是编纂一部《崇祯历书》,实际上就是编纂一部西方的数理天文学知识集成。历局的成立,意味着西方古典天文学系统传入中国,是中西天文学交流的开始。在徐光启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1634年12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共计46种一百三十七卷。内容分"五目"、"六次",《崇祯历书》是对中国传统历法的重大改革。
新历书与其说是一部历法,不如说是一部涵盖了当时欧洲最重要天文成果的天文学大全,第谷的《新编天文学初阶》、《彗星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普勒的《天文光学》、《新天文学》,《哥白尼天文学纲要》和伽利略《星际使者》等西方天文科学著作。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相比,新历书在天象预推和实测的吻合度上精密了许多。
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曾亲赐御匾,上面亲书“钦褒天学”。礼部在皇帝赠匾边上又加了一块“攻堪羲和”。( 羲和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尧帝的天文官员)
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汤若望受命继续修正历法。他将《崇祯历书》压缩成一百零三卷《西洋新法历书》,后被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并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洋监正,开创了清朝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将近二百年之久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