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如同古代房屋的屋脊般支撑着我们的整个身体。数万年来,人类靠着这26块脊椎骨对抗着地球引力。在7块颈椎骨中,最上方的两块,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它们有个专属的名字——寰枢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颅椎组组长王圣林,每天都在跟这两块骨头做生死博弈。
北京卫视《生命缘——我在骨科当“木工”》带你见证骨科手术台上的惊险时刻。
命悬一线 患病40多年病因难查
44岁的患者南三奴,是医院的“常客”,一到秋天腿脚就不舒服,颈椎阵阵刺痛,每次去医院看病都查不出病因,索性打打吊针输些营养就回家了。多年来,南三奴跑遍各大医院,一开始在地区医院诊断是肌无力,俗称“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病,很难医治。后来做了各种深层次的基因检测依然难以确诊。舟车辗转 父子三人跨越500多公里
打响爱的接力战
由于常年卧病在床,南三奴的一切衣食起居都由丈夫负责。为了帮助父母撑起整个家,两个儿子早早便选择走出家门,扛起了照顾家的重担。寰枢椎脱位40多年
多科室会诊 手术方案难确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便开始了对颅锥(寰枢椎)区疾病的研究。从张之虎教授、党耕町教授、蔡钦林教授到王超主任以及如今的颅锥组组长王圣林,一代代骨科医生为寰枢椎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诊疗基础。然而,即便北医三院骨科已经完成了超过4000例颅锥区手术,当医生们见到患者南三奴时,仍旧感到十分棘手与担忧。南三奴的寰枢椎已脱位了四十多年,复杂的畸形与长期的压迫为手术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区域位于高位脊髓水平,是脊椎外科风险最高的手术之一。手术过程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引起呼吸肌麻痹,也可能造成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而危及患者生命。究竟选择何种手术方案,成为了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