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
风驰电掣的汽车、轻巧方便的电动车
络绎不绝的行人
在手帕口北街交织成一幅
热闹繁忙的景象
⬆手帕口
正值早高峰
这里却鲜少出现拥堵不堪
嘈杂混乱的情况
就连车辆鸣笛也听不到
李金海老人在家里望着楼下,感叹道:
“十年前,
谁能想到这里人车能自由通行。”
手帕口北街车行隧道的南端起点,原先是手帕口铁路道口,手帕口北街、京九铁路、小马厂路三路会合于此,这里每天要通过100多趟火车。之前每天6:30至10:00、18:30至21:30,路口都禁止行人车辆穿行。即使不是封闭期间,只要火车通过,也要限行。
回忆起之前,李爷爷摆了摆手:“堵。汽车、电动车、行人,你争我抢;汽车鸣笛、火车噪音、铁道口高音喇叭;还有空气污染。居民都盼着赶快改善。”
路口怎么改 居民来发言
2006年12月,手帕口改造项目通过审查并获得批复。这原本是件大好事,可刚开工就被迫停了工。李爷爷告诉记者,最初的方案是在铁道下挖一个供人车穿行的下沉通道,但居民担心地下施工会对居民楼造成危险,且施工噪音大,坚决抵制。
⬆召开协调会,听取居民意见
为了真正解决道口人车通行及周边居民生活不便等问题,政府决定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让工程建设和居民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区相关委办局、街道社区干部,居民志愿者走到一线,了解居民想法;召开协调会,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对施工方案进行多次论证修改。街道成立了联合党支部,邀请群众代表全程跟踪施工过程,定期参加工程会,对施工提出建议。
⬆手帕口铁道口示意图(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绕行示意图(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最终,方案确定下穿铁路“拉槽段”安装全封闭隔音罩,紧邻道路的居民楼加装安全防护墙壁、浇筑安全防护柱。夜间不进行施工,高考期间停工……不仅如此,手帕口平改立工程中,通讯、电力、燃气等地上、地下专业管线全部采取改移一段施工一段的方式,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开始施工
在居民的理解支持下,2016年手帕口平改立工程正式施工。
效果怎么样 居民来评价
2018年6月,全长800余米的工程竣工通车。建成后的手帕口立交实现了火车、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分流通行,机动车可直接通过新建道路下穿铁路“拉槽段”,“拉槽段”设有405米全封闭式隔音屏。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俯瞰图
⬆竣工通车
非机动车通过两侧的专用非机动车道绕行,而行人可通过地下人行通道横穿铁路,地下人行通道两侧均设有无障碍坡道,供轮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通行。
⬆居民拍照留念,见证工程竣工
李爷爷说,竣工通车那晚,不少居民都自发地来到路口,拍照留念,见证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前聚在路口是为了等车过,那天还是等车过,但心情不一样了,是附近居民迎接新的时代。”
⬆地下人行通道
如今,不少老人都通过地下人行通道的缓坡穿行手帕口北街。家住附近的郭大爷高兴地说:“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走路也慢。走这地下通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了。现在南北向的马路两边也有人行便道,走着踏实多了。”
生活多美好 居民来感受
为进一步提升居民宜居环境,街道出资修建居民急需的公共厕所和自行车棚,引进便民菜市场,利用道路改造腾退出的空地,新增了两片居民休闲广场。在恢复因改造施工停运的公交线路的基础上,与公交集团协调,增设两条公交线路,方便居民出行。
⬆康乐苑公园
新修建的康乐苑公园里,老人三五成群悠闲地聊着家常,孩子在宽敞的健身步道上蹒跚学步,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猫儿慵懒地躺在石凳上。
⬆康乐苑公园
李爷爷舒心地长出一口气:“火车改造成全封闭路段了,道口的高音喇叭不再每天广播了。汽车穿行分流了,不再因为堵车拼命按喇叭了。我们这样的老人出行方便安全,有地儿遛弯锻炼了。这不仅仅是一条路通了,更是政府花心思、下力气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我们怎么能不高兴?”
手帕口如今的景象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历过令人头痛的拥堵
困扰多年的“顽疾”背后
是政府集中民智,顺应民意,贴近民情
排解民忧
把“民生工程”真真正正
建成“民心工程”的生动实践
来源:北京西城报
文字:杜颖
图片:广外街道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