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建设元大都后,开凿了直接连通北京和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此后,中国各地的粮食、布匹、瓷器等资源通过这条运河北上入京。
所以有人说,北京城是从运河上“漂来”的。
在大运河北京段上,有很多地方充满着历史的印迹,包含着文化的韵味,就跟小印沿着大运河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解决大运河的水源问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从白浮泉引水南下。白浮泉的水先汇入城郊的瓮山泊,也就是后来的昆明湖,现在正静静地“躺”在颐和园里。
元朝时,积水潭实际上是漕运的总码头,各地的货物到了这里才算到了终点。久而久之,积水潭发展成了当时北京城最重要的商业区。如今,当时的积水潭已变成了现在的什刹海。
万宁桥横跨于积水潭的咽喉部位,桥下曾设有水闸,能保证船只畅通无阻。因为紧靠着皇城北门,所以通过运河运来的货物都要从这里进入皇城。
元朝的开发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给北京带来了繁华,为明清两朝在此建都打下了基础。作为都城,帝王居住的宫殿是必须要有的,这便是紫禁城。紫禁城最早是在明成祖朱棣的主持下,仿照明朝南京故宫而建的。后来经过历代皇帝的修缮和重建,才得以保留至今。
永通桥是明朝建造的,因为距离当时的通州政府有“八里”的路程,所以也被称为“八里桥”,是通惠河上一座著名的古桥。
明成祖重建北京城后,禁止漕船入城,这使漕运的终点站由积水潭移到了都城东侧,距离通惠河北岸的燃灯塔不远。古代漕船远远就能看到燃灯塔的塔尖,也就知道快到通州,即快到终点了,所以古代有“一枝塔影认通州”的说法。
与燃灯塔紧邻的是古代官员验收漕粮的大光楼,运来的漕粮是否合格,都要在这里经过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