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仁:仰望京师星空的比利时人(上)
2021-11-24 09: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人物小传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天主教传教士。清顺治十五年(1658)来华,派往陕西。顺治十七年(1660)奉召入京,协助汤若望修历法。后因汤若望案下狱,释放后幽居北京。康熙七年(1668)复被启用,次年任钦天监治理历法;十三年(1674)奉命制造六架铜制天文仪器,加太常寺卿衔;十七年(1678)著成《康熙永年历法》32卷,加通政使司通政使衔;二十一年(1682)奉旨制造大炮数百尊后,晋升工部右侍郎。

南怀仁因精通天文历法等西方科学知识,成为康熙皇帝西学老师。曾绘制包括东西两个半球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发明利用蒸汽推动的自行车模型,参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署前期的外交翻译工作等。著有《坤舆图说》《 欧洲天文学》《 灵台仪象志》《 神威图说》等。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京逝世,谥号“勤敏”,安葬在阜成门外滕公栅栏西方传教士墓地。

重启“西洋新法”

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矗立着一座深灰色高台样式的古建筑。它就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天文台(今称北京古观象台)。远远望去,依稀可见台顶上陈列的天文仪器,其中大部分仪器都是南怀仁设计和督造的。

南怀仁画像

清顺治十四年(1657),南怀仁离开家乡比利时,在葡萄牙里斯本码头登船远赴中国,次年抵达澳门。顺治十七年(1660),他奉诏入京,成为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的助手,开始参与清廷的天文历法工作。

顺治二年(1645)以前,中国通用的历法是由元代《 授时历》改编的《大统历》以及阿拉伯传入的《回回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象预测开始出现误差。汤若望在《 西洋新法历书》中引入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系统,能使天象等的预测结果达到更高更稳定的精度水平,赢得了清廷认可。《西洋新法历书》被编制成《时宪历》颁行天下。

西洋新法移植到中国时,遇到很多阻力,清廷守旧派就对西洋历法发起过猛烈攻击。康熙元年(1662),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依仗4位辅政大臣的势力,诋毁天主教和西洋历法,称其“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谬误”。历法之争爆发,导致西洋新法被废。康熙四年(1665),汤若望等人被判凌迟,钦天监官员大换血。南怀仁不顾自身安危,为已经中风瘫痪的汤若望辩护,后因京师地震,汤若望被赦免。

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临朝亲政。此时汤若望已经因病去世一年,钦天监依据旧历编制的历书差错逐渐显现。第二年,南怀仁上疏指出旧历书不合天象。康熙皇帝觉得此事关系国家要务,就下令实地观测正午日影长度加以验证。三次的观测结果,南怀仁推算全部正确,清廷开始意识到杨光先等人在学术上不堪胜任。

康熙八年(1669),南怀仁又一次上疏指出现行历书中的闰月、春分、秋分等设置有误。康熙皇帝再次下令测试立春等节气,以及太阴(即月亮)、火星和木星的运行情况。结果再次证明,南怀仁的计算准确无误,合乎天象,西洋新法优于传统历法。于是,康熙皇帝罢免了杨光先,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但南怀仁以感念帝恩不图回报为由辞谢不就。因其情真意切,康熙皇帝只好不授其实职,后改任“治理历法”。

在南怀仁等人的努力下,西洋新法被重新启用,汤若望冤案也得以平反。康熙皇帝对南怀仁的学识颇为认可,又将预测未来一两千年历表的任务交给他。南怀仁与钦天监官员在汤若望等人编制的《二百年历表》的基础上,编纂了一部32卷的《康熙永年历法》。这部历法推算了2000年内日食、月食以及行星运行的位置,设有日躔表、月离表、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和交食等篇章。历法交康熙皇帝御览后,南怀仁又得到新的封赏,被加封为通政使司通政使。

《康熙永年历法》书影

除了修订历法,南怀仁还制造了六架天文仪器,在中国的天文观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续制造天文仪器的故事,请大家继续关注下期。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