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隔离点,既是抗击疫情的特殊战场,也是集中隔离人员的健康港湾。在昌平区一处集中隔离点,由75名区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组,扛起责任担当,用默默奉献和暖心守护,全力以赴地保障着隔离点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您好,我来给您量体温、测血压。”一大早,医务人员就开始了隔离人员的健康监测工作。在这个隔离点,共接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1178人。他们身穿防护服,扎紧帽子、手套和口罩,在各个房间里进进出出,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各项工作,细心照料和观察着隔离点内千余名“住客”的生活起居。
区医院负责的隔离点隔离人数众多,最多时容纳着全区近四分之一的密接人员,任务紧急而繁重。几天的时间,隔离点就收纳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达到千余人。优化人员分层分区管理、抢救及防护物资准备、制度预案台账建立、人员培训演练落实、工作流程细化梳理、检查督导立行立改、消毒防护保障到位……从10月25日进驻隔离点,医疗组就忙个不停。
为加强对隔离人员点对点,医疗组对楼层的分区管理,采取医院病房式管理模式,将工作人员分为6组,24小时守在一线,管理隔离人员所在的6层区域。
区医院医务科副科长、综合内科病区主任、隔离点负责人秦素萍告诉记者,刚来的前两天,正值大批隔离人员入住的高峰期,人员入住、测体温、采集核酸、登记信息、问诊基础疾病……大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忙起来更是不分白天黑夜。虽然已是寒冷的冬季,但汗水仍旧湿透衣背。“我们每天的工作是核酸采集、监测体温、医疗救治等,繁忙紧张的工作任务,让大家经常错过饭点儿,只能就着榨菜泡面充饥,虽然苦了点,但大家始终没有任何怨言。”
数量大、老人多、病情杂、风险高……针对隔离点的特殊性,医疗组更要打起百分之二百的精神。秦素萍介绍,隔离点最多时每天需重点关注人员达到280余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肾病等基础病136人,孕妇11人,其中待产2人,一人37周破水紧急转往昌平区医院成功剖腹产,另一人在预产期当日顺利解除隔离。此外还有精神疾病患者、肿瘤化疗、每周3次血液透析、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等特殊隔离人员。从六个月的婴儿到91岁的奶奶,日常管理难度之大、危险性之高可想而知。
隔离人员的人文关怀,更是做好隔离点工作的重点。“我们专门对一些年纪大、有基础疾病或肿瘤的隔离人员进行造册登记,每日询问沟通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实时研判掌握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转诊到专业医院进一步治疗。”秦素萍说,对于部分刚到隔离点心情压抑的人员,医务人员会反复沟通,了解想法,然后耐心开导,最终赢得信任,再积极配合做好隔离期间的健康监测。
除了铁打不动的一天两次上门测温、问诊、查房,常规的核酸采集、电话随访、接待咨询等,医疗组还要精心摸查、随时巡诊、医疗救治,及时发现高龄、高危、多病的患者,建立隔离点高危人群台账,了解到每一个症状,处理好每一位需要治疗的隔离病人。
一位81岁的老太太由于年纪较大,加之患有冠心病、房颤、糖尿病、结肠癌转移等病史,在隔离期间,多次出现喘憋的症状,尤其夜间情况加重,医疗组多次建议她转诊到医院治疗,但她都拒绝。由于隔离房间只有她一个人,医疗组密切关注她的病情变化,并及时为她会诊,还第一时间从医院给她买来平喘的药物,每天为她准备两个氧气袋进行间断吸氧,嘱咐她身体出现不舒服,一定要及时打电话通知医疗组。经过几天在隔离点的治疗,老人的喘憋症状明显的好转。
解除隔离的那天,老太太激动地向医疗组医务人员说:“真没想到,在隔离点你们解决了我多年‘呼吸困难’的大问题!”老人用颤抖的双手为医疗组人员写了一封感谢信,家属还赠送了一面锦旗。老人的女儿激动地说:“在隔离点,比在家都放心!”
隔离不隔心,为了增强隔离人员免疫力,隔离点提供了中药饮品;遇到过生日的隔离人员,工作人员还会送上长寿面和温暖的祝福……一封封亲笔书写的感谢信,一条条充满爱与谢意的短信息,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医疗组收获到了最直接、最质朴、最真实的感动。“看到他们病痛好转,满怀感激安全地解除隔离,听到他们感谢的声音,真情的话语,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那么的值得。”秦素萍说道。
集中隔离点是一个阻断病毒传播的“战场”,是除了隔离病房以外感染风险最高的区域,也是切断疫情传播链的关键环节,需要全体人员的政治担当、技术水准和顽强精神。如今,医疗组已经完成了24000余人次核酸采样,顺利送别了千余名隔离人员,坚守到了最后一刻。“身为医者,身执白衣,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确保每名隔离人员平安度过隔离期,是我们的是职责,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精准防护,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狙击战!”秦素萍说。
图文/向凌潇